本报讯(刘保刚 记者 徐凯)
“过去每次接娃儿放学都提心吊胆的,再过一年桥修好,我们就放心了。”11月22日,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河坝村村民杨胜荣站在嘉陵江畔的半山上,看到飞仙关跨江大桥正式开建的热闹场面情不自禁地说。
朝天区蒲家乡和沙河镇,被汹涌的嘉陵江一分为二,千百年来,两岸群众来往完全依靠摆渡。由于没有桥,不仅阻碍了两岸近3万群众商贸往来和农产品及农用物资运输,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还有近千名小学生上学过河都要靠坐渡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多年来,沿河群众迫切希望撤渡建桥。在“十二五”规划中,位于蒲家乡、沙河镇间的飞仙关大桥建设成为该区重点工程项目。
11月22日正式开工建设的飞仙关大桥,总长615米,桥面宽8米,桥梁上部结构为5孔30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梁,下部结构为钢筋砼双柱桥墩,概算投资约2000万元。项目竣工后,将成为连接县道“三曾路”和国道108线的控制性工程,彻底解决蒲家乡及嘉陵江沿岸近3万余群众“过江难”问题。
在开工现场,一年后就将告别工作了大半辈子渡运生涯的刘开玉说:“只要能使附近村民的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我愿‘光荣退役\’。”大桥建成后,靠摆渡为生的刘开玉也将成为朝天区历史上最后一位摆渡人。
新闻推荐
□张文良本报记者侯静近日,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五一村2组村民杨建平家的小院里,村里的1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正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报告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我们对未...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