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省政协五年工作回眸(四)
□本报记者 王小玲
国家文物局11月17日公布最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蜀道金牛道广元段成功入围,千年蜀道振兴赢得新契机。
蜀道申遗的背后,凝聚着省政协长达两年的积极推动和不懈努力,蜀道调研也成为本届省政协耗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调研活动。
从繁荣巴蜀文化到文化体制改革,从基层文化建设到文化产业发展,从强化文史资政育人到打造文化品牌,五年来,十届省政协在省委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组织、渠道和人才优势,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为助推四川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着墨挥毫”。
主动作为做强四川文化软实力
沿着“文化强省”的“路线图”,五年来,十届省政协聚合优势,主动作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拓展文化产业领域,繁荣巴蜀传统文化,不断协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
五千年的三星堆文化、三千年的金沙文化、两千年的都江堰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重建文化、感恩文化……天府四川,文化宝库瑰丽多姿。
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释放文化生产力,推动四川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五年来,省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和思考从未停歇。
2011年,省政协把文化建设作为年度专题协商的重要议题,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主题,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加强藏羌文化走廊建设”、“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等14份专项建议。同年,省政协委员刘毅提出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被确定为省政协重点提案,由省政协副主席陈杰牵头督办。刘毅没有想到,提案中提出的营造鼓励创新进取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产业集团二次改革二次创业等具体建议在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编制中都得到认真研究,部分建议甚至写入规划。
“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心系民生的委员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基层,开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惠民工程实施”重点调研,聆听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期盼。围绕扶持政策、产品供给、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提出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对农村乡镇和街道社区文化建设实行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领导分包等对策和建议。
一条条诤言良策,成为四川省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2010年,川陕两省政协联合对千年蜀道开展实地考察调研;2011年,省政协召开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座谈会;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把蜀道保护第一次写入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在省政协和全国政协的协力推动下,蜀道金牛道广元段成功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连续数年,省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先后深入多个市州,对巴蜀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红军长征线路的保护等展开视察,提出了对历史古迹进行有效修缮、保存其文化特色等建议,很多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
围绕重振巴蜀画派雄风,驻川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委员三级政协委员协同互动,争取全国政协、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支持。提出的建议很快产生实效,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建立健全画派传习所、启动四川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等一系列新举措。
一次次聚力助推,使巴蜀传统文化得到更有效保护和传承,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资政育人让文史资料“活”起来
沿着“文化强省”的“路线图”,五年来,十届省政协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努力发挥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精品不断、硕果累累,为保存史料、探寻真相、还原历史、启迪未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12月8日,《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这是50年来四川省政协关于文史资料工作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
作为人民政协一项独具特色的重要工作,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履职的重要平台。步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面临新的发展,亟需重新定位。
“意见的出台在四川省政协历史上是少有的,为十届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回忆往事,省政协副主席黄润秋依然振奋。
“各市(州)、县(市、区)政协要设立负责文史资料工作的专门委员会。”“对《文史资料选辑》等系列化文史资料征编出版经费,要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加强领导、完善管理、探索创新、激发活力,意见的出台,给十届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省政协文史资料图书室,如同走进一座四川文史精品库。《时代壮歌——“5·12”汶川特大地震史料丛书》、《风雨彩虹——改革开放中前进的四川政协》、《多党合作在四川》、《我与人民政协》、《知青——渐行渐远的记忆》……五年来,十届省政协紧紧围绕抗震救灾、多党合作、重大活动等选题,共编辑出版文史资料近700万字,打造了一大批文史资料精品。
从厚厚的书页中,读出的是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发掘、抢救和整理、出版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将真实的历史献给未来。”省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原主任孙绍荣动情地说。
置身信息化时代,如何将现代技术手段与文史工作有机结合,让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走出书斋,服务社会和大众,成为省政协攻坚的新课题。
2008年,省政协启动文史资料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建设,建成“四川文史”网站,实现文史资料管理“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目前,首期推出书籍300余本、文章1万篇,直接面向大众、服务社会、资源共享,该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省政协还在征集资料方面不断推出新方式,利用“四川文史”网站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稿件,与省社会科学院、省历史学会等科研机构和社团组织合作,通过举办研讨会、纪念会等专题征集,极大提高文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新手段,使文史工作焕发出崭新活力,让文史资料真正“活”起来。
活动搭台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
沿着“文化强省”的“路线图”,五年来,十届省政协举民族旗帜,唱团结之歌,组织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主题鲜明、独具特色、影响广泛,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见证百川汇海,穿越辛亥烽烟。十届省政协走过的五年,时逢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暨四川省政协成立55周年和辛亥革命暨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等重要时刻。
铿锵有力的诗朗诵,气势恢弘的交响乐,传递着人民政协汇聚万流、凝聚力量的磅礴气势——2009年9月13日晚,以《百川汇海》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拉开四川省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暨四川省政协成立55周年序幕,这台高水平演出引来现场1300多名观众掌声如潮。
一系列融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纪念活动相继展开:《携手前行》书画展上,百余幅精心之作再现人民政协的闪光足迹;“同舟岁月”文史成果展上,2300余册(套)文史资料图书、期刊汇集了50多年来征集出版的 “三亲”史料,史料价值高,可读性强;《建国大业》首映掀起“电影周”开篇高潮,系列爱国主义电影展示辉煌历史画卷……
回顾历史伟业,放眼未来辉煌。精心组织的庆祝活动生动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伟大实践,更加坚定了全省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为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新发展再建新功的信心,为共创四川美好明天再谋良策的决心。
2011年8月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四川书法展”在京举行,“巴蜀画坛”老中青三代55位书法家带着富有浓郁时代特色的100余幅书法精品走出夔门,在北京引起轰动。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四川举办这种形式的展览,很有意义。四川书法界人才济济,参展作品更是精彩纷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观看书法展后由衷赞叹。
在北京,在四川,省政协牵头组织的四川省纪念辛亥革命暨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系列活动掀起一波波热潮。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电影周”,在光影交错中传递爱国激情;40余万字的 《辛亥波涛——纪念辛亥革命暨四川保路运动一百周年文集》真实、生动见证风云岁月,丰富了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资料;《百年之路》大型文艺演出,用诗、用歌、用舞、用情传递爱国情怀,展望四川跨越发展的美好明天。
回顾历史伟业,放眼未来辉煌。精心组织的纪念活动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各族各界人士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拓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起更强大的力量。
在发挥优势中力促文化发展,在履行职能中助推文化繁荣。下一个五年,四川政协人将持续发力。
新闻推荐
会场内外□本报记者钟振宇1月25日这天,除了参会、讨论,省政协委员、共青团广元市委书记罗凌云还做了两件事。早上,他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儿童)“圆梦”行动和亲情大讲堂活动的...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