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双报到”制度的开展,志愿服务力量由“散兵游勇”变为“集团作战”——
□本报记者 安微
黄底红字,一颗红心缠绕着党徽,上书“共产党员义工”。1月23日,记者在省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办公室看到这样一个徽标。处长江彬介绍:“这是‘双报到\’党员义工的徽标,现在全省已经有1.7万个机关基层党组织、30余万名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
去年12月,省委组织部下发《关于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双报到”),要求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或服务岗位,经常性为居民提供帮扶服务。这项制度的出台有何考虑?如何确保全覆盖、有操作性、见长效?记者一一探究竟。
前期酝酿,为服务意识和服务需求“牵红线”
去年10月,在成都、广元两市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关于“双报到”的调研正在全省展开。
“我们发现,基层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很大。”江彬说,相当一部分社区困难群体需要帮助,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不仅量大,还越来越多元化,购买公共服务已经解决不了一些个性化的问题,这就需要针对个体“点对点”服务。
与此同时,全省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奉献爱心愿望。“两次大地震和多轮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后,受到省外、国外志愿者的影响,很多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都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帮助困难群众。”江彬说。参与“双报到”制度制定工作的组织三处副处长罗显泽在调研中也有相同感受,“现在我们是有意识却无组织,‘散兵游勇\’的力量毕竟有限,有组织的‘集团作战\’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新加坡等国家的义工服务方式值得借鉴。”通过调研,省委组织部开始酝酿通过机关党员带头到社区做义工的方式,带动整合各类社会组织力量,丰富拓展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并逐渐形成社会新风气。
省委组织部意识到,这项工作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党员服务愿望与社区服务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要实现这一目的,既需要有力有效的组织动员,更需要简便易行的活动载体和实践平台。
制度设计,明确三点确保志愿服务“花开长久”
如何组织报到?如何开展服务?如何形成长效机制?围绕这三个问题,组织三处开始设计制度。
去年11月下旬,草案诞生。用“就近就便”原则明确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报到的社区,用“群众需求导向”明确服务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方式,“奖惩机制”则赋予这项制度以生命力。
为让制度的适用性更高,在11月下旬到12月初,组织三处通过传真方式广泛征求市县级组织部门意见,召集省直机关相关处室负责人、乡镇党组织代表、普通党员代表进行座谈,派出调研组到社区采集意见,发现了草案中的问题就及时修改。
“有人认为这影响了正常工作,为了打消这种排斥心理,我们强调了周末节假日服务的要求,还特意算了笔账,规定每年服务不少于16小时。”江彬介绍,在修改时,加入了对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引导的内容,希望通过党员带头,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形成“社区、社团、社工”联动的综合效应。
反复打磨后,《意见》于去年12月初正式出台。“这是一个从机关到基层,由党内向党外示范引领、相互促动的渐进过程,对锤炼党员干部作风有积极意义,也是帮助社区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带动全社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多赢\’举措。”江彬说。
链接
党员“双报到”制度: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或服务岗位,经常性为居民提供帮扶服务。这是“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省委组织部专门发文,大力推进此项活动。
新闻推荐
本报讯(彭富记者侯静)2月5日,广元市利州区雪峰派出所人头攒动,准备外出务工的九华村二组村民刘德贵从民警手中接过临时身份证,脸上洋溢着笑容:“正月初二递交申请,今天就领到手了,这下买火车票不愁了。...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