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玉雕“红烧五花肉”吗?这件栩栩如生的文物,网友每每只是看到图片便垂涎三尺。在四川博物院,和饮食文化有关的文物比比皆是。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巴蜀民俗专家袁庭栋以《舌尖上的川博》为题,将川博与美食有关的文物一一道来。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川人几千年前就“好吃”
在川博的青铜馆,一尊造型奇特的青铜甗,是公元前475年前的战国文物。袁庭栋说,甗是用来煮米饭的用具,古人在青铜炉子之上放置一口类似锅的器物,但内里却有乾坤:它分为两部分,下半部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用来放置大米,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蒸出的米饭松软香甜”。
能够食肉,是“仓廪实”的表现之一。川博馆藏的战国时期出土文物曲柄铜匕,就是一件看上去和调羹一样的器物。不过,它的上半部边缘无比锋利。“用餐时既可以用勺子端舀汤,还能用锋利部分切肉。”袁庭栋说。
古时的四川,物资究竟有没有丰饶到让老百姓“好吃”的地步?也许川博馆藏的大量汉砖和石俑、陶俑可以说明问题。
在一块东汉市井画像砖上,可以看到热闹的街口熙来攘往。另一块汉砖上,厨房里的人们正在忙碌:有人在案板上准备食材,有人在用鼎炖煮。一旁用来放碗的架子,竟然上下4层之多。
而一尊三国时期的“庖厨俑”上,一名男子坐在食柜前,面前堆满了各种丰盛食物,其中一种食物竟然和饺子非常相似。另一尊“彩绘提鱼陶俑”,则生动刻画了一位妇人提着两尾鱼回家的场景。
袁庭栋说,当年李冰修好都江堰之后,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汉代扬雄和西晋左思两位文学家都曾描述过天府之国食物的丰饶。“也许从那时起,成都就是美食之都。这也难怪陆游离开四川后,念念不忘四川美食,竟然一口气写了30多首诗盛赞川菜。”
饮酒喝茶文化由来已久
川博馆藏的众多文物,把四川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也生动表现出来。
一块汉砖详细刻画了当年制盐的情景:忙碌的工人分成几拨,有的从盐井抽取卤水,有的在蒸馏,有的则把提取出来的盐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袁庭栋说,古人逐水而居,其实同时还逐盐而居。“我们的祖先为何不在现在的江浙一带繁衍,而选择在山西一带扎根?就是因为山西在古代有一个很大的盐池。”当年,有一拨古人也在四川寻找适合生存之地,最终在川南一带找到了可以开采井盐的地方。
解决了基本的温饱,四川人就开始琢磨饮食的文化问题。袁庭栋说:“饮食二字,饮在前,食在后。说明古人对喝水的问题一直相当讲究。”在川博收藏的茶具中,一套宋代广元窑黑釉兔毫盏看上去还只是简陋的敞口,但另一套清代的茶具,就已经变成了盖碗茶。
川人好饮,制酒历史也同样悠久。有一块汉砖,生动地描绘了酒坊卖酒的场景:酒坊前,一名男子正在买酒,另一人刚沽了酒离开。而他们的旁边,两个好酒之徒正向酒肆飞奔而来……
另一块汉砖,描绘了制酒的过程:工人把粮食用推车运到酒坊,再在一口大锅里蒸煮。一旁,米酒通过管子缓缓滴入备好的坛子里。袁庭栋说,虽然川酒之名究竟从何时开始盛行尚不可考,但至少这些汉砖描绘的情景可以看到,早在近两千年前的汉代,四川的酒文化就已经广泛流传于民间了。
新闻推荐
记者近日从广元市发展与改革委了解到,为提高本地蔬菜产量,稳定菜价,今年广元将投入65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用于扶持全市蔬菜生产和平价超市建设。其中,600万元用于补助蔬菜基地建设,50万元用于补助20个平...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