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入1.5亿元,撬动农户投入9.6亿元
□本报记者 熊筱伟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元市昭化区晋贤乡道角村村民任选荣家土坯房的墙裂开胳膊宽的口子,一直没修;直到2013年,他才拆了旧屋,盖起小洋楼。
是否修房,取决于钱。“政府给了1万元,低息贷款5万元,自己出7万元,才算凑够钱动工。”6月10日,任选荣对记者直言,“要不然,还是将就住”。
和任选荣一样,去年昭化区有约8000户农民改造土坯房,是2012年的近4倍。其中奥妙,在于区财政补贴资金的“乘数效应”。
资金压力影响土坯房改造
道角村村民李霞伸出她的手——扭曲的手指,关节红肿。这是30年风湿病的结果。村里人把这种病叫“信(预报)天气”,“头天关节痛,第二天必下雨。”村支书魏开林解释。
村里很多人都有风湿病,而长期住土坯房是“罪魁祸首”。泥土夯成的墙和地面,无法隔潮。“下完雨摸铺盖被子,都是润的。”魏开林说,和潮湿相比,安全更让人担心——土墙经不住大水浸泡。2013年7月中旬洪灾,全区700余户土坯房或倒塌或严重受损。
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土坯房仍是这个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的“主流”。据2008年统计,全区共有土坯房5.8万户。
改造土坯房,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因土坯房需拆旧建新,按当地最低标准花费也在10万元以上。“农民收入不高,建房资金压力大。”昭化区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石洪彬介绍,5年间,农民全自费改造土坯房的仅约3400户。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土坯房改造资金模式多以农民自筹为主,配以省、国家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后者资金有限,涉及面窄。 (下转03版)
新闻推荐
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部门发布了在广元市昭化区昭化古镇城关村一组大坪子发现的大规模秦汉时期墓葬群的初步考古成果。截至目前,已发现墓葬79座,完成清理70座,清理出随葬品1100余件(套)。这是四川省文物...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