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稀有金属冶金专家李东英院士:
上了九十岁的老专家还在思考么?近一个世纪漫长岁月哪些已淡忘,哪些刻骨铭心?如此资深的老院士怎样对待退休与工作?
6月初,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开拓者之一、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在整整一个小时的访谈里,用本色把记者的问号一一拉直。
最不愿看到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记者:人们说您是把稀土应用到农业领域的第一人。
李东英:稀土农用的确是咱们国家的首创。上世纪60年代稀土主要用于冶金和在石油化工上作接触剂。当时粮食紧缺,我们有意识地往粮食、经济作物上用稀土元素。当时也有人说,国外没把稀土用于农业,好像国外没用咱们用就奇怪了。实践证明,稀土元素的应用提高了农业产量。稀土农用延续至今。
记者:什么支撑您为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建设做出此番贡献?
李东英:要把事情做成,发现规律很重要,尊重规律更重要。尤其制定的政策要符合规律。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给国家带来各种损失。
“留学、改专业听从国家需要”
记者:1939年您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中间为何休学几年?
李东英:当时得结核病休学,从沦陷区到大后方。从北京坐火车到开封,在开封“偷渡”被日本人占领的黄河,经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到广元,最后坐船到重庆,在南山中学教书。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京。1951年东北工业部安排80多个人到苏联学习,我学选矿。第二次留苏是1956年至1958年。建国之初,我国只能生产8种有色金属。到1957年,有40多种稀有金属不能生产,是空白。所以我改了专业,在苏联稀有金属研究院学习。
“人不在一线,不能自以为是”
记者:您如何看待院士退休?
李东英:退休了就退休了,应该有自知之明。因为不在一线,对一线情况不了解。不能自以为是,不是说你说的话别人都得听。我尽量不参与各种活动。
但有一样,如果国家认为我还有用,有研总院需要我,我也不会回避。不客气地说,工作我没停止过。一般60岁退休,但是我60岁时根据国家三大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开始了新的工作。近年工程院有个战略咨询研究,跟我有关,我参加了。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据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郭桂花记者徐凯)6月12日,广元市利州区农村产权“七权”确权颁证首次在赤化镇启动后,拿到农村产权“身份证”的农民在想什么,又准备干什么?记者进行了追踪。6月17日上午,看着眼前承包的上千亩核桃...
广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