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良 本报记者 侯静
“通水咯……”近日,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大山村口的老柿子树下,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全村老少高兴得跟过年似的。
平均海拔1100米高的大山村,世代饱受缺水之苦。“我20岁嫁到这里来,已背了50年的水,光木水桶就背坏了几十个!”72岁的村民张富莲深有感触。73岁的村民刘三爵心中更是五味杂陈,“我老婆天还没亮就出门背水,不小心摔下崖,瘫痪在床好几年。大家来看她,不送礼物,而是送来一瓢瓢水。”
村支部书记张英明说,全村191户801人,为争水、抢水,经常打架。村里也想了不少办法,建防旱池、打水井,但要不了多久,就又没水了。
把自来水引上山,解决群众吃水难。该村整合人畜饮水、农业提灌等项目资金和部门帮扶资金共60余万元,2013年8月,大山村三级提灌站正式动工建设。
选点、开路、建池、架电、铺设管线,看似简单的流程,却要面对悬崖绝壁、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的考验。从朝天区麻柳峡取水点到大山村供水站,铺设的25公里管线,要翻越3座大山,其中滴水岩高达1600余米。“最难的就是在峭壁上架电杆、搬运变压器,全靠大家肩挑背扛。”说起建设艰辛,村民严金喜依然感叹不已,“首先要在悬崖上劈出一条路来,然后七八十个人,抬的抬,推的推,拉的拉,半天才能拉一根电杆。”“脚下是悬崖,一个壮劳动力一次只能、也只允许背20匹砖,太危险了!”村民江贤福接过话茬说,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经过10个月的奋战,提灌工程终于竣工通水,实现了祖祖辈辈吃上干净自来水的梦想。
村主任严金玉开始畅想有水后的幸福日子,“除了保障村民的日常生活外,还要为今后发展产业打好基础,村上的鹏宇果蔬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其中海椒就有350余亩。有了水,我们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努力把大山村打造成全国绿色食品海椒基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星)8月11日,“游剑门蜀道,品广元文化”全国青少年夏令营暨小记者社会实践蜀道行活动闭幕。在为期6天的活动中,来自北京、上海两地的46名小学生实地感受了三国重镇昭化古城、“地下仙宫”...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