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凯
如何把群众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凝心聚力致富奔小康?广元市委组织部创新探索出走进群众问需求、走进基层问困难、走进干部问愿望“三进三问”的工作方法。
群众需求在哪里,组织工作就回应到哪里
近日,广元市利州区三星村土地坪的香菇大棚里一派繁忙,一框框新鲜香菇被装上车。“每天可采摘1000多斤香菇,今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四组村民赵开喜、赵大林高兴地说。
三星村是典型的贫困村。2012年,广元市委组织部将该村作为联系点。当年10月,50名组工干部深入到每一个联系户家里,帮助制定一份脱贫解困计划,帮助发展一项致富产业,帮助培训一项实用技术,带头解决一批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三帮一带”让该村的增收致富路线图第一次清晰起来。
2013年春节,是三星村群众最高兴的日子。20多公里的村组泥巴路全变成了水泥路。建成80个香菇大棚、2个冷库、3个烘干房以及蓄水池10口、荷塘10亩、核桃产业示范园2040亩。除夕晚上,党员谢永清激动地拨通了组织部长冯磊的电话,要他听听村里的鞭炮声。他说:“我们多年的梦想,一年时间就圆了。”
近年来,广元建立组工干部“1+4”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全市每名组工干部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一名党员、一名优秀人才、一户困难家庭,通过建立一个联系点、发放一张连心卡、设立一个帮扶台账,一本“民情日记本”,主动回应群众利益诉求。
基层困难在哪里,组织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现在办事方便多了。”在村服务中心办完失地农民社保的朝天区中子镇高车村二组村民刘东升说,以前办事要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现在在村上就能把事办完了。
群众的夸奖,源自于广元开展“走进基层问困难”的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活动。广元市规定,每名组工干部每月、每季度和每半年分别深入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指导工作、与联系优秀人才、贫困党员谈心谈话和到基层组织开展调研。
针对调研中,基层反映最多的乡镇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七站八所”各自为政、行政和事业单位为民服务功能分割、县区下伸机构乡镇统筹难度大、群众办事难等问题,广元市在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财政负担、不冲突现有机构体制前提下,整合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群工办等部门组建综治工作中心;整合劳动保障、村建、民政、计生、地税、国土等部门组建便民服务中心;整合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文化等部门组建产业引导中心。“三大中心”合署办公、窗口分列,分线负责、整体联动,形成了全方位服务基层的便民服务体系。
干部愿望在哪里,组织工作就服务到哪里
“我叫孙跃龙,我想推荐自己。”“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点,过去做出了哪些较满意的成绩,有什么意向?”……
去年4月27日,广元市委组织部举行组织部长接待日,市招商引资局干部孙跃龙来了一次“自荐”。7月,孙跃龙被任命为广元市驻天津招商分局局长。
“坐在办公室选干部行不通,关键要走进干部,掌握干部平日在想啥,在忙啥,究竟干了些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匡顺华说。走进干部问愿望,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不仅为准确识别干部提供了依据,也拉近了与干部的距离。“在从严监管干部的同时,更要加强党内关怀帮扶,注重解决党员干部和人才的合理诉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冯磊认为。
“群众和党员干部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路线图\’。”在广元采访期间,记者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三进三问”,已成为广元组工的一种工作常态。
新闻推荐
□杨奇勇邹贤良本报记者徐凯11月12日,冬日阳光洒落在昭化区石井铺乡的山梁上,林下地里,20多位农民在种茯苓、白芍等中药材,一位女青年在作技术指导。她叫商婕,去年才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我学的是旅...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