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政府采购围绕“稳增长、促发展”的新常态,开年就推出了新举措,并取得了新成绩。
截至2月底,广元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共组织政府集中采购项目17宗,累计完成采购预算金额446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3%,占去年总采购额的34%,资金节约率11.4%。
仅仅两个月,该中心就完成了去年三分之一的采购金额,为“稳增长、促发展”作出了贡献。
数据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据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秉承“管理者”转为“服务员”的观念,主动“出击”,既为政府“把好门”,又为采购人当好参谋和助手,将每一个项目采购前、中、后的各个隐患逐一消除,确保采购顺利进行,逐渐让更多的人信任政府,愿意将采购业务交给政府,最终达到了增长的目的。
在该负责人看来,政府转变职能中,减少管理,强化服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合在一起就能给政府采购带来改善和变迁。
果然,理念一变,气象万千。
采购前:主动上门弥合分歧
毛清萍在该中心负责政府采购相关事务,算得上是政府采购业务的“行家里手”,虽然权力不大,但责任不小。
她常做的一件事,是在采购前审查采购文件,若发现文件里含有对某商家“量身定做”的倾向性条款,她会立刻和采购人进行沟通,劝其纠正。“现在不同于过去,每一个项目都在网上全面公开,如果仍以‘官老爷\’自居而不作为,最后只会遭来批评。”
印象最深的一次,某单位采购人员不拿正眼瞧她,态度生硬地拒绝沟通,也拒不修改倾向性条款。于是,她和同事一起主动上门,驱车穿过大半个广元城来到该单位,直接敲开单位负责人的办公室陈述了其利害关系。最终,对方同意了她们的意见,修改了该条款。“(采购人)有自己的需求没错,但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她进一步说道,如果项目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不修改,难免不投诉、不“溜标”,更重要的是又有多少人愿意相信政府呢?
采购中:集体会商解决疑难
但是,政府采购涵盖万千种类,小到图钉、打印纸,大到电脑、汽车……作为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就算再生出三头六臂,也不会全面了解这些东西的技术参数。“比如这份采购文件,汉字都认识,但说的什么意思,不清不楚,不明不白。”3月12日,同样负责政府采购业务,毛清萍的同事董辉,拿着一份某单位采购专业设备的文件苦笑着说。
对于这种情形,该中心会立刻启动重大政府采购项目(500万元以上或技术参数复杂)集体会商制度,由专家学者、采购人和交易中心临时组成检查小组,对招标文件的各项条款进行审查,避免可能设置的倾向性条款。
3月13日一早,会商正式进行,过去可能藏在招标文件里的倾向性条款的“埋伏战”,迅速演变成了正面的“遭遇战”,最终在众人的激烈讨论下,采购人虚心接受了修改意见。事后,该项目采购人张先生评价,这不仅是对购买的设备负责,更是建立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必要手段。
董辉进一步介绍,若会商还不解决问题,中心会启动“专家先审”制度,在评标专家库内随机抽取多位相关专业专家,对采购文件进行先行审查,全面杜绝可能存在的“猫腻”。
采购后:复核结果勇于担当
服务的最后一环,体现在评标结果出来之后。“曾经,我对评标结果提出质疑,但某些地方一句‘那是专家评的,不关我们的事\’,然后就态度生硬地将我打发走。”谈及于此,多年在全国参加政府采购的供应商陈先生满是愤慨。
为解决类似情形,该中心成立了评标结果复核小组,专门复核专家打分情况。若5位专家中,4位专家打分都在合理区间,但1位专家打分却过高或过低,该专家就必须给出相应理由。此举,有效地限制了专家的自由裁量权。“下一步还要参加验收。”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刚出台的《政府采购实施条例》规定集中采购机构可以参加货物的验收,日后一旦采购人有需求,我们来者不拒,在“采购后”也当好采购人的助手。
供应商陈先生说,现在走进广元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不像是进了官衙门,更像是进了一家服务机构——脸好看,话好听,事也变得好办了,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交易中心的形象,而且改变了广元的形象。
□张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梓溶)4月6日,记者从广元市财政局获悉,近日广元市财政局面向各县区财政部门及市级预算单位举办公务机票购买管理改革培训班,此举标志着广元市公务机票购买管理改革正式启动,预计2015年底前...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