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桥圩镇振南村马安屯的“一事一议”道路建设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路好走了,车辆也多了起来。本报记者 农柏华 黄摩登
“一事一议”是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直接受益为前提,政府给予奖补,使政府投入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一项惠民政策。今年,贵港市“一事一议”财政以奖代补财政配套为:港北区214万元、港南区293万元、覃塘区544万元。近日,记者来到贵港市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村屯,切实感受“一事一议”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
民主决策捐资修路
港南区桥圩镇振南村马安屯道路路况差,村民出行饱受困扰。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消息传到村里时,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该屯83岁高龄的陈延尤老大爷一听说屯里修路要集资,不但主动捐款1000元,还到修路现场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该村支书陈家强说,在开会讨论村里的项目建设时,大家就明确了修路的目标。村民们主动为修路投工投劳,积极性很高。全村共筹资11万多元,争取到财政奖补19万多元,群众投工投劳3000多个工作日,建成了一条1.3公里、3.5米宽的水泥路,解决了该村2500多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据该镇副镇长叶丹介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试点工作一开始,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开工建设的13个“一事一议”项目中,有12个项目已经竣工。
“科学民主决策,大家一起商量,改善基础设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愿意!”这是覃塘区覃塘镇拥兴村龙贡屯举行“一事一议”项目方案表决时的场景。该村支书莫记才说,村委利用放电影的时机发动群众捐款修路,当晚就收到了捐款3万元,道路建设从动员到开工建设只用了十来天时间。
从村里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人畜饮水到环卫设施和文化设施等村民直接受益的公共事业逐步推进,“一事一议”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凸显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形成了多渠汇流的资金投入机制,奠定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解决了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村级公共事业设施,特别是村级道路建设,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路通财通发展提速
港北区根竹乡泗民村环村道路今年10月份竣工,改善了道路的交通环境。筑巢引凤,目前,该村有一家木板厂和一家养殖场进驻。进驻该村的木板厂总经理陈平说,工厂进驻该村已经一年多了,以前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特别是雨天,道路非常难走。一听说村里实施“一事一议”修路项目,工厂立即捐资5万元。今年,路修好了,车辆进出方便多了。
覃塘区覃塘镇拥兴村龙贡屯的甘蔗种植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泥泞不堪的通村道路制约了村里经济的发展。该村还有一个200多亩的鱼塘,因路不好走一直无人承包养殖。现在,笔直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村屯,车辆进出方便、快捷,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如今,村民再也不用为出行烦恼,200多亩的鱼塘也很快承包了出去。
陈家强说,马安屯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养蚕和种植甘蔗、稻谷,以前路难走,客商不愿意到屯里收购。现在好了,路通财通,以后屯里的农副产品就不愁销路了。
记者在覃塘镇龙岭村桐岭屯、保村屯等村屯了解到,通过财政引导、村民筹资、社会捐资建设的村级公益事业,原来泥泞的道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原来脏乱的村屯逐渐变得干净、整洁。
建设文化阵地活跃农村文化
加强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是群众迫切需要改善的一个重点项目,记者了解到,贵港市多个村屯通过村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扩建村级文化活动室,以满足群众娱乐、休闲的需求。
港南区八塘镇振新村沙塘屯有村民700多人,以前该屯文化基础差,文化氛围不浓。今年年初,该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自筹资金15万多元,财政奖补资金5万元,总计投资20多万元,利用屯里两亩多的空地,建起了一个灯光球场、一个舞台和文化活动室,使之成为群众的文化娱乐场所。
该村村委主任谭民汉告诉记者,今年年初,该屯在“一事一议”上提出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的想法,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其中外出务工的青年就捐款1万多元。现在,场地建设已经收尾。
覃塘区覃塘镇龙岭村保村屯也通过“一事一议”集资兴建了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该村村支书韦仁权介绍说,今年7月份,该屯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良机,筹措资金6万多元,硬化了1个标准化灯光篮球场地和1间文体活动室,使之成为群众的文化娱乐场所,进一步活跃屯里的文化生活。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