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宣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基层宣传文化部门,要乘着《决定》的东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现以覃塘区为例子,对如何发展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些探讨。
一、致力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基础。近年来,覃塘区注重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建设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强化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2001年,覃塘区筹集资金8万元,对石卡镇文化站进行扩建和改造,使该镇文化站不仅拥有较完善的科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橱窗等学习交流窗口,还具备文娱活动室、乒乓球室、旱溜场等休闲娱乐设施。截止目前,该区10个乡镇全部改建或新建了文化站办公楼,为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和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创造了更加便利、舒适的条件。
此外,覃塘区还不断加大村屯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这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满足群众文娱活动需求、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二、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来支撑和推动,崇高的精神需要杰出的作品来激励和讴歌。近年来,覃塘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艺术团体创作、排演了一批批健康向上、具有现代风格、富有教育意义和地方民族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覃塘区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企业资助等形式,建设了一支支高素质的农村文艺演出队伍。目前,该区组建有村屯(社区)曲艺团、粤剧团、歌舞团、师剧团、壮剧团等带有浓厚本土特色的文艺业余团体50多个,参与队员达1200多人,初步形成了地域分布合理、年龄搭配均衡的村屯文体网络,逐步解决了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固的问题。覃塘区民间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优秀的作品陆续“出炉”。
目前,这些农村业余剧团已经逐步成为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中城乡互动、上下联动的重要载体。他们长年活跃在当地和周边乡村文化演出舞台上,红红火火地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又丰富了农村群众的娱乐活动。
2009年4月,覃塘区民族民间歌剧会在东龙镇挂牌成立,标志着覃塘区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此外,该区还通过“推出去”的办法不断向外推荐人才、宣传覃塘民间文化,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覃塘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使本土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弘扬。东龙镇石龙社区潘铁明、潘庆权父子俩代表贵港市参加在沈阳市举办的“中华精品彩灯大赛”,参展作品《七彩花灯》、《斗牛彩灯》分别获第七届中华民族文艺山花奖银奖和民间艺术(彩灯奖)优秀奖,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也是覃塘区民间艺术作品首次挤进国家级评比活动先进行列。
笔者认为,在推进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覃塘区全力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创造优秀作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做法值得肯定。此外,还需要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在实践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完善制度,扎扎实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动文艺创作,力争使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