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练习和表演丰富了小江居民的夜生活,拉近了邻里的距离。图为该社区居民在观看醒狮练习。(蔡恒敏摄)
贵港边检站官兵在船上检查。
彭运梅在家中学习。室内墙上,挂着“自治区和谐家庭”的荣誉牌匾。(温珊珊摄)本报记者 温珊珊
据了解,在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中,贵港市共有77个单位、18个企业、21所学校、31个村屯、6个社区、12个乡镇、9个家庭和4对邻里获得自治区第二批命名表彰,成为基层和谐建设的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了贵港人民“和为贵”的精神风貌。
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些先进典型中的部分代表。记者发现,和谐建设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大张旗鼓,和谐,更多地体现在这些先进典型身边的点点滴滴之中。
家和万事兴
“回到家,就全身心放松下来了。”对在港北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的彭运梅来说,家就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她的家庭是一个四口之家,丈夫韦金良在贵港海关缉私分局工作,独生女现在贵港市高级中学读书,家公和他们住在一起,现已年过八旬。
走进彭运梅的家,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干净整洁。“在我们家,家务是谁有空谁就做。”彭运梅平时工作很忙,不但每天早出晚归,而且经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加班加点,为育龄群众施行避孕节育手术,完全无暇顾及家庭。对此,韦金良没有半句怨言,主动把家务和照料老人的事包揽下来。而他从事海关缉私工作,也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经常加班加点,每逢节假日还要在单位24小时值班,或是经常长时间抽调到外地、出差到外地办案。这时,彭运梅也会主动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全力支持丈夫。“我们各有各的工作,互相理解和支持是应该的。”她笑着说。结婚十多年来,他们没有吵过一次架。
彭运梅的父母年老多病,夫妻俩常给老人买水果和喜欢吃的东西,逢年过节,总不忘提着礼物去看望老人。今年初,彭运梅的父亲入院治疗,她坚持每天为老人送早餐和中餐,并放弃中午休息陪伴在老人身边。夫妻俩还每年都为贫困家庭捐钱捐物。在他们的影响下,女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家和万事兴。彭运梅从事计生技术服务工作20多年来,从没出现过差错和事故。在任站长期间,她带领全站职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和“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称号,她个人则先后荣获第七届广西实施“春蕾计划”先进个人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丈夫韦金良因工作勤奋,成绩突出,7次获单位嘉奖。他们的家庭,多次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
醒狮促和谐
“咚咚锵!锵锵咚……”每天晚上,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港北区贵城街道小江社区青新屯的居民们都会聚在一起,观看屯里醒狮队的练习。
虽说是练习,倒也有板有眼,和真正的表演并无不同。在练习“撩银牌”时,舞狮人把狮子“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不时起跃腾挪,引起阵阵欢呼声。“刚刚那一出是‘拜师傅\’,现在是‘撩银牌\’,等下还有群狮表演。醒狮练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夜生活,而且拉近了大家的距离。”社区居民乐呵呵地说。
在社区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醒狮表演成为小江各村屯居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社区还积极对外推介醒狮队参加各种庆典和表演活动,提高知名度。“凡是居民爱好、喜闻乐见、有益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活动,我们都支持。”小江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梁业初说。
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建文明和谐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地处贵港城区中心的小江社区,着力于巩固和发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阵地,组织和引导居民崇尚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治安稳定、和谐发展。目前,该社区共有5支醒狮队、3支师剧队、2支舞蹈队、1支文艺队和1支武术队,建有文化室3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老年人体育中心1个,居民学习培训有场地、文化活动有场所、强身健体有地方。2006年以来,该社区没有发生重大刑案,连年被上级评为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社区文艺队被评为自治区级农村先进文艺队。
建设和谐小区,群众利益无小事。2006年至今,小江社区居委会累计资助困难群体21.8万元;筹资80多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解决4000多名群众饮水困难、安装路灯、清洁环境等;出资50多万元维修道路和水利设施;出资60万元为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辖区学校建设,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忠诚卫国门
比对海员证、船体检查、允许出航……整个过程25分钟内办结。在高效、严谨的出入境检查中,贵港边防检查站的官兵们有序地忙碌着。长期以来,忠诚的边检官兵默默戍守在国门前线,为维护贵港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年春节期间,贵港港区一直是低温阴雨天气,在空旷的河面上,冷风一阵紧过一阵,吹得人浑身湿冷。宝丰8822号货船从港澳返航,晚上11时许到达贵港港,船员们归心似箭。边检官兵第一时间登船检查,确认无误后放行。春节赶货期、返乡过年的船增多,边检官兵们加班加点,奋战在检查一线。“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检,为船员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我们党性的体现,也是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夜已深沉,疲劳却还在口岸现场忙碌着的执勤业务二科科长韦洪说。24小时随到随检的服务,获得了船员们的一致肯定:“如果不是边检官兵深夜为我们提供便利,今年春节就不能和家人团聚了,感谢他们!”
口岸是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对繁荣当地经济和促进国际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管控不力,口岸也将成为犯罪分子走私、偷渡、贩毒及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便捷通道”。随着西江经济带及“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的发展,古老的郁江焕发出新一轮的生机活力。贵港口岸具有点多线长、泊位分散等特点,在警力配置不足、维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如何既保证服务质量,又有效维护安全稳定,成为摆在边检官兵面前的一道难题。
结合自身实际,边检站提出“向科技要警力、向创新要警力、向效率要警力”,充分运用风险评估、情报研判及“三位一体”防控网络等手段,推行电子监控、弹性勤务工作、引导外贸企业自觉诚信经营等多项措施,形成了口岸管控大格局,牢牢掌握着口岸管控的主动权。同时,坚持“与形势发展同步,密切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思路,在强化官兵职业精神、创优服务举措、拓展服务内涵和提升服务层次上下功夫,采取发布温馨提示信息、设置边检业务顾问、建立边检服务QQ群等多种人性化服务举措,实现了边检服务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由简单向优质、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水平。”2012年5月8日,市委书记王可到部队驻地检查工作时,充分肯定了边检站优质服务口岸经济的工作。建站以来,该站累计检查出入境船员79000多人次,航行港澳小型船舶9900多艘次,货物281万吨,服务满意率达100%。
关爱“人之初”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小学教育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北区县西小学在教学中,注重人与人平等、和谐,在不失师道尊严的同时,给予学生母亲般的爱。
“老师,帮我开一下。”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拿着一瓶水向贝春花副校长求助,她很乐意地帮学生拧开了瓶盖。“我们的学生没有怕老师、怕学校领导的,都很喜欢和我们在一起。”贝春花说。县西小学创办于1906年12月,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有37个教学班,2869名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不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关爱下,他们视老师为亲人,有什么问题都会主动找老师。
上学期,该校四年级(2)班有一个学生出于家庭原因需要转学,因为舍不得走,抱着老师哭起来。班主任黄燕告诉他:“到哪里都是学习,要安心好好学习。”一句话,让他放心地去到了新学校。记者到该班采访时,他们正在上数学课,只见学生们争相抢答问题,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都很好。最抢眼的是教室里的绿化,黑板用篱笆围了边,讲台旁摆放着绿树,后墙则爬满了绿藤。“这些都是学生自主设计的,老师只是提供辅导意见而已。”该校政教处主任梁新奇介绍说。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平时就算老师不在班里,学生们也会自觉学习,自觉完成班级值日工作。
“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关系。现在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在学校,我们也要开展美丽教育、美丽教师、美丽心态建设活动。”县西小学校长陈海龄说。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