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
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似乎总是让人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思恋情怀。
明代文学家屠隆在《在京与友人书》中如此写道:“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泥泞没鞍膝。……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屠隆生活的时代,商品经济已相当发达,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分化,也已日益彰显。当时在北京,戴着口罩骑马,鼻孔仍然粘满尘土,像烟囱一样漆黑,而满大街的马屎,则宛如今天的“汽车尾气”,令人不胜其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乡下渔村风景秀丽,整洁宁静,舒适和谐,令人无限向往。
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席卷大地,乡村的宁静,被市场经济的号角打破。只是,城市与乡村二元分化的矛盾依然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差距越来越大。以环境保护为例,城市与乡村均面临着巨大压力,但是,由于城市具有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和基础设施,资源优势明显,再怎么“脏、乱、差”,也仍然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出现问题可以得到相对及时、有效的处理;乡村则不一样,乡村没有城市那么完善的管理系统和基础设施,乡村的优质人力资源大多已涌进城市,留下来的多为老、弱、妇、孺,在这种情况之下,乡村的环境保护,难免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困局,甚至形成恶性循环,积重难返。如果屠隆可以从明朝“穿越”到当代,我想,他一定会选择在城市宽阔的大道上跑马,而不再对乡村心存怀恋了,因为,如今的乡村,不少地方生活垃圾乱丢,建筑余物乱放,沟渠污水横流,苍蝇蚊虫乱飞,很难再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意画面联系在一起。
城市与乡村的这种不均衡、不合理的二元分化,已经到了非正视不可、非改变不可的地步。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没有“清洁乡村”,就没有“美丽贵港”。贵港市启动“清洁乡村”活动,是顺应科学发展时代潮流、坚持城乡统筹兼顾的重大举措,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工程。各级各部门如果真正做到“以很强的措施、很硬的手段、很实的作风”,“实现贵港市广大农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和谐、科学发展的目标”,则乡村幸甚,民众幸甚,贵港幸甚。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