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帖
当教师的妻,把距小区不远的一片荒草地开垦成菜地,种上各种各样的青菜和瓜豆。8小时以外,人们或打牌、或看电视、或散步、或上网聊天,妻却到她的菜地里精心侍弄瓜菜。一次,看着汗流浃背的妻,我说,又不缺买青菜的钱,何苦?妻说,自己种的,才是最纯正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辛苦点,值得。你不记得我们那次食物中毒的事么?怪吓人的。我顿时无语,但对那次食物中毒,却是记忆犹新:我从市场上买回两斤豆角,晚饭后不久,一家三口头晕的头晕,呕吐的呕吐,儿子中的毒最严重,差点没送医院洗肠。
这些年,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最近又冒出了毒生姜、毒皮蛋、镉大米,等等。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食品的生产厂家和商家,到底良心何在?
食品安全,人命关天。要确保食品安全,真真正正让人们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务必标本兼治。有关部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从源头上筑牢防线,彻底整治,严格把关,让生产厂家和商家无空可钻,对相关责任人要从重从严处罚。这样,人们对市场上流通的食品才会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李东凡)
跟帖
不可否认,我们正处于有害食物的层层包围之中。种水稻要喷农药,种蔬菜水果等也要喷农药。禽畜发生疾病时,要注射大剂量抗菌素才能治愈。个别奸商养猪,偷偷喂“瘦肉精”。农药、抗菌素、“瘦肉精”等残留于植物果实或动物肉内,人们吃了,怎能不生病?(侯宣光)
我住在城里的亲戚,买了一个村妇从山上采摘的“草姑菌”,食用后导致食物中毒,全家人被送到医院洗胃。由此可见,所谓的“纯天然”食物,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关键还是要学会判断食品是否有毒的常识。购买食品时,最好到比较正规的商场,商场里的食品大都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是比较安全的。(韦钰泉)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吃饭,结果朋友吃了几口就把饭倒掉了,我问他怎么这么浪费,结果他给我们看了一样东西,让我们大吃一惊:饭里竟然有一只苍蝇!(发哥)
前几年买了一箱火腿肠,打开箱子,一股刺激的香味就出来了,再打开袋子,没开火腿,又有一种很呛人的香味,我感觉怪怪的,去问销售商,说是新生产的原因,没问题,放一段时间就不会这样了。后来吃了一根,感觉有点恶心,过一会儿就拉肚子,再也不敢吃了。(冰壶秋水)
有一次在超市买了6盒鲜奶,保质期10天的那种。第二天喝了一盒,拉了两次肚子,但是没有联想到是牛奶的问题。后来再喝两盒,居然都是苦味,牛奶已经变成了豆腐渣一样的东西。如果小孩一不小心全喝了,后果真是不可想象。(lanny)
我是一个农村民办教师,经常看见学生吃膨化食品、炸薯条、辣条、鱿鱼丝(所谓的“豆制品”,不是真鱼),还有麻辣豆干,甚至辣椒鸡爪子(非常白的那种),那些“辣味”全部是化学制剂,根本不是辣椒。有一次,一名11岁的学生流鼻血不止,并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医生说,原因就是吃多了“垃圾食品”。(飞驰的上校)
最近,安徽大学学生薛纯,通过DNA检测的方式,对合肥66个摊点的羊肉串进行了肉类成分检测,结果出乎意料,在采集的66个样品中,羊肉只占大约两成。这种挂羊头不卖羊肉的行为,不仅要受到舆论道义的谴责,更应受到法律法规的惩处。(玉胜)
最近一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显示,我国平均6个半人中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其中,除了急性食物中毒外,相当一部分属于农药残留、化学污染造成的慢性中毒。农药残留的失控,使得一些食品农产品中的有毒物质对生物和环境造成日积月累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和聚集在人体组织中,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张涛)
当前,食品安全卫生领域可谓乱象丛生,从三聚氰胺、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牛肉膏到现如今的有毒牛百叶、假火锅羊肉、发霉粽子、工业硫酸铜腌制皮蛋……数不胜数。食品安全问题积重难返,根源在于违法成本过低。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因此,必须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罚款额度,降低量刑下限。(田力)
监管的主动性,除了自身常态化的检查,最主要的是依靠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相关职能部门保持打击排查的高压态势,贵在坚持,对一些隐蔽性、反侦察性强的不法食品生产窝点,市民的举报与配合能给监管部门带来促进作用。而要想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关键在于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打击有力,这样市民才会有更多的信心去参与。(闽军)
光从道德层面谴责不良商家是远远不够的,让普通消费者具备专业眼光去鉴定市场上的消费品也是不现实的。有关部门要承担起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事情。首先,应该对生产商的行为和产品予以规范,给出标准,从源头开始,严格把关,严格实施食品准入制;第二,政府职能部门整治食品安全必须用重典;第三,对职能部门要有一套严厉而科学的监控机制,对不作为者,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对徇私枉法者,该绳之以法的就绳之以法,杜绝不正之风,还市场以洁净。(朱佳发)
下期话题: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到了,学生的暑假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您对此有何可供借鉴的好点子、好建议?欢迎和我们一起分享。
联系方式:1.信寄537100贵港市贵港日报周日特刊,信封标明“周日话题”字样。2.发电子邮件至guigang.xq@163.com。3.QQ留言或QQ邮箱,号码:277959605。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