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唐念
本报2013年12月5日二版头条《夜访蔬菜批发市场》报道,贵港市自发形成的蔬菜批发市场购销两旺的火热场面,但也使道路成了“马路市场”,不仅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且十分扰民。那么,如何规范和整治“马路市场”,使它随行入市,真正方便市民呢?12月4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批发商:现有市场规模偏小
“我们也想进入市场经营,不用在这里风吹雨淋。”从湖北省贩运蔬菜到贵港市销售的姚老板说,他们一货车十几吨的白萝卜从湖北省运过来,由于没有大的场地,只能摆在路边销售。从柳州批发大白菜过来销售的本地老板李建业也说,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营门面,蔬菜无法储存,一般是当天调运当天售完。
“严格来说,目前贵港市还没有一家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城区现有的农贸市场受当时经济发展所限,改造、投资标准相对较低,只有及时进行改造或重新建设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市商务局市场运行科科长李仕波说,现有市场经过十几二十年的使用,部分硬件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也较为突出,根本满足不了目前市场的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城区农贸市场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是“马路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城区仅有东湖、石羊塘、北门市场、三合市场等7个农贸市场,摊位较小,都只能做零售批发,而且都在闹市区,市场附近也没有停车场,大货车根本不能进入市场停车卸货,所以无法满足大型蔬菜批发商的需求。
市市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罗庆伟说,蔬菜批发交易一般都在凌晨两三点进行,有近百辆来自全国各地调运蔬菜的大卡车需要在市场内进出,如果市场内没有停车场,很多大卡车只能停在马路上,这样就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由于当初的规划不合理,导致市场秩序、卫生都很难管理。
部门:多次取缔后又“死灰复燃”
对此,市城市监察支队副支队长谭新宇认为,要根治“马路市场”,除了堵更要疏,而贵港市目前还没有一家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所以管理起来难度特别大。
谭新宇说,“马路市场”流动性大,尽管每天定期定点派人执法监管,并定期集中整治,但这些流动摊点行动灵活,整治过后又“死灰复燃”。市区城管队伍力量有限,要彻底整治“马路市场”占道经营,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出成效。而要改变目前的状况,除了考虑建设大型的综合性蔬菜批发市场外,还要注重疏导,要管理与疏导并重,这样才能根治“马路市场”这个顽疾。
出路:贵港市将规划建设蔬菜批发市场
据相关部门介绍,根据规划,贵港市将在市中心城区新华路与达开路交汇处(即原市东方纸业公司使用的地块),以及石卡西山路口新建两个大型农贸批发市场,构筑完整的产销平台,增强辐射能力。
据了解,目前正在建设的中江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位于新华路与达开路交汇处,用地面积约29.4亩。市场由政府引导,中江集团投资建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将分散于市区的农副产品批发企业聚集在此,建立完善农副产品保鲜仓储、农产品交易信息发布、检验检测、产品展示等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分类、清洗、分级、包装等项目,提高市场服务水平。
该项目建成后,内设农产品交易摊位约610个,预计市场年农产品交易量1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5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5000万元,有望明年5月份投入使用,可带动1000多人就业。
“位于石卡西山路口的贵港市蔬菜批发市场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土地指标一审批下来就可以开工建设。”李仕波说,这个批发市场地处郊区,但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运都很方便,水电、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齐备。市场建成后,将彻底解决“马路市场”脏、乱、差的现象,提升贵港市的城市品位。对于市民来说,由于有大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做后盾,“菜篮子”会更丰富,价格也会更合理。此外,批发市场为当地农副产品提供了销售渠道,将促进周边农民的种养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