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佳坤
申宇旁边的采血仪器上,毫升数值正在缓缓上升……一个月前,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医生申宇用他的血液,挽救了千里之外一名9岁男孩的生命。
申宇是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第2例、贵港市第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今年32岁的申宇,因学医及工作的缘故,他深知血库缺口大,从大一至今,他每年都参加无偿献血。2015年,申宇在一次无偿献血时,在“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选项中,他毫不犹豫地打了勾,成为中华骨髓造血干细胞一名志愿者。
今年6月6日,正在上班的申宇接到中华骨髓库广西分库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他与一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配相合,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申宇立刻给予肯定答复。
“这事哪里需要犹豫,肯定是答应的啊。毕竟,非血缘关系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低,而且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人的健康,我又是唯一能与那个患者配型成功的志愿者,这个病人只有我能救,这种责任不可推卸,我必须去!”申宇说,他终于等到这一刻,自从成为中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后,他一直坚持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锻炼,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捐献出健康的、符合要求的造血干细胞。
接到电话的当天,申宇带着激动的心情与妻子商量,同是医生的妻子十分支持他的决定。他的妻子也是中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只是还没配型成功过。“我比她幸运。”申宇笑着说。
在正式采集前,贵港红十字会派出专人给申宇采血,做高分辨配型检查、全面体检……很幸运,所有检查都顺利通过。8月1日,申宇独自上南宁,到广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进行采集。
8月6日凌晨五点,申宇被推进采集室,先打动员剂,目的是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以满足移植需要。当天七点半左右,开始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两根管子,分别插在我两条胳膊上,一个负责采集,一个负责回输,就跟我们平时献血差不多。”整个过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当天,从申宇身上共采集了209ml含有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
获悉此事后,机场方面开通了“绿色通道”,采集一结束,医生立即将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护送至河南省郑州市。
讲起这些,申宇语气平淡。他说,到目前为止,自己也不知道受捐者是谁。他们之间有且仅有的,就是那封在采集那天,受捐者托医生送来的感谢信。写信人是患者的母亲。患者母亲十分感激申宇能够伸出援手,在他们全家都很绝望之时给了她儿子活下去的希望。
“我也有孩子,作为一名父亲,我特别理解患者母亲的心情,我很高兴帮助她的儿子延续生命,那个小男孩的身上现在和我流着同样的血,我觉得自己好像多了一个儿子。”申宇打趣地笑着说,想到这个世界上,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和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就觉得特别奇妙。
休息了一段时间,身体机能恢复后,申宇目前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现在的他,每天仍旧忙碌。“如果再配型成功,我还捐。”申宇说。
新闻推荐
五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次全体会议李新元主持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张智荣)9月11日下午,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新元在市区主持召开五届市委全面深化改...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