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星桦 见习记者 张庆杰 通讯员 邬裕
“天热的时候,满身汗水,天冷的时候,浑身发抖。但只要群众爱看,再苦也值了!”说起多年演艺之路,平南县华艺包公牛歌戏剧团演员、牛歌戏传承人之一李冬平心中有苦又有甜。
李冬平说:“我深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爱上了牛歌戏。从1982年进入县文化馆培训班,学习牛歌戏,至今已有32年了。当时,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练习唱功,然后,训练体型、手姿、步法。下午五点又继续训练直到夜里八点才结束,训练的过程很苦。虽然训练很苦,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对牛歌戏爱得很深。一天不表演就觉得生活很单调。”她还说,在县文工团工作的时候,每次下乡演出,每天的补助不过2元钱,风吹日晒,很辛苦。1987年牛歌戏剧队解散,她只好下广东务工。后来割舍不下对牛歌戏的喜爱,又回来一边打工,一边唱戏,养家糊口,其中辛酸,外人很难体会。
牛歌戏演员苏英老家是平南县大洲镇人,后来嫁到桂平市木圭镇。她从19岁开始唱牛歌戏,到今年已经整整26年。但是说起演艺之路,也是充满艰辛。以前交通不方便,要到外地去唱戏,都是骑自行车,有时要骑几十公里的路程,到了表演地点,已筋疲力尽,路上风吹雨淋日晒是免不了的。但她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幸福。
牛歌戏演员黄恒贤说,演牛歌戏20多年了,感受最深的就是“夏热冬冷”,夏天表演的时候,天气炎热,却要穿着长长的戏服,一台戏演下来,浑身湿透。到了冬天,需要加衣服,因为表演的需要,却只能穿一件内衣外加单薄的戏服,在台上冷得直打哆嗦。
牛歌戏演员江兰说,做演员在哪里演戏,一般就在哪里住,特别是以前交通不便,到外地去表演,想要回家睡觉根本不可能。一年365天,拍戏、表演场次多达200多场,一年下来没几天在家里,根本没时间照顾家庭。
平南华艺包公牛歌戏戏团老板马华仲说,以前通讯、交通条件不方便,没有电话、没有手机,要通知演员集中演出,就要提前两三天骑着自行车从一个村赶到另一个村,后来又换成摩托车,一圈走下来,路程少的有一百多公里,多的有几百公里。
虽然这么辛苦,但是说起这么多年来的执着和坚持,他们都说,只要群众高兴,爱看,再苦再累也值得。
平南县文联主席谢世团说,牛歌戏演员平时很辛苦,顾得上演戏,却顾不上家庭,他们为农村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牺牲很大,可谓“舍小家,顾大家”,让人敬佩。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