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4年12月31日,在覃塘五里镇垌心村,施工人员正在修建新水渠。(黄摩登摄)
图为覃塘区五里镇垌心村年久失修、严重淤积失去灌水功能的水渠。(黄摩登摄)
图为覃塘区五里镇垌心村新建的农田灌溉水渠。(黄摩登摄)本报记者 黄摩登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是2014年贵港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其中平南县和覃塘区被列入自治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目前平南县已完成了该项目的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招标投标等准备工作。
作为连续三年被列入该项目建设的覃塘区,三年来已累计建成194.66公里的农田灌溉渠道,恢复农田灌溉5万余亩,有效助农增收,惠及一方百姓。去年12月31日,记者与该区群众一起分享该项目的建设成果。
通水到田 村民复耕
在覃塘区五里镇垌心村,只见工人们正忙着搭设水渠建设钢模,水泥罐车现浇水泥混凝土到已经搭设完成的钢模里,工人们上前对水泥进行平整,一条宽40厘米的全新混凝土水渠逐渐显现。
“群众秋收入冬后就开始水渠的建设施工了,现在每天安排20名工人协同工作,包括运输、挖沟、装模、填埋平整等。”现场的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水渠建设标段为当地的十字堰支渠,总长800米,前期先由工人们挖沟装好钢模,再进行水泥混凝土的浇灌、平整,一天可以完成100米左右的水渠建设。
“以前的水渠淤积严重,水流不到田里,家里2块共1亩多的田都荒废了。”该村池坡屯村民韦秀珍告诉记者,以前的水渠就是一条土沟,下雨受冲刷,日积月累填满了淤泥,水渠严重堵塞,靠近灌水口的田地就可以灌到水,但比较靠后的田是没法通水的。
韦秀珍介绍,她家离灌水口较远的两块田地已经几年没通到水了,以前是靠天种田,下雨天有水在田里就种,没水就用抽水机把水抽到田里。但这些年家里人外出打工,她自己一个人能力有限,就不种靠后不通水的两块田了。
“现在好了,水渠修好后,通水到田,今年春季就可以重新复耕了。”韦秀珍笑着说。
灌水排涝 农田保收
“水渠建好后,遇旱天可灌水到田,遇雨水洪涝时也可排水保田。”覃塘区五里镇云表村村民覃少辉告诉记者,农田灌溉水渠不仅仅用来灌溉,也同时具备排涝的功能,他家的农田保收就得益于水渠的排涝功能。
覃少辉介绍,村里有一块近1000亩的水田,以前一到雨水天气,因田地靠近水库,加上山洪水的冲击,水流到田里,农田被淹,白茫茫的一片,所以这片水田被村民称为“白水垌”。一直以来,“白水垌”的水田因雨季被淹,水稻收成都不怎么好,村民为此伤透了脑筋。
2012年,覃塘区首次被列入自治区第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该村也得益于小型农田建设重点县项目,年久失修的农田灌溉水渠得以重建。雨季到来,该村“白水垌”的农田不再是白茫茫的一片,重建的水渠排水顺畅,农田不再受淹。
“连续两年增收了,‘白水垌\’雨季白茫茫的一片已成过去,迎来的是秋收时节金黄的水稻,稻穗沉甸甸的呢。”覃少辉笑着说,水稻被淹这个困扰村民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村民的稻田已经连续两年增产增收。
“新建水渠贯穿当地农田,家家户户的田地都能通到水,不仅旱田能灌水,也能对严重积水的农田进行快速排水。”覃塘区甘道水库管理委员会主任黄世象告诉记者,快速灌排水是新建水渠的关键,既可有效改善当地农田灌溉条件,也可提高农田灌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力助村民保田增收。
万亩良田 水路贯通
据了解,自2012年覃塘区被列入自治区小型农田建设重点县后,该区的甘道水库、九凌水库、三渌水库等灌区的末级渠系工程均得到了改造。
2012年度项目工程已于2013年3月开工建设,项目计划建设渠道89.66 公里,目前已经完成建设任务89.66公里,全部完成建设任务。2013年度项目于2013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建设渠道83.34公里,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75公里,完成90%的建设任务。2014年度项目于2014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建设渠道101.01公里,目前已建成30公里,完成30%的建设任务。
2012年度项目建成后,将恢复灌溉面积1.6万亩,改善灌溉0.51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664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778万吨,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46万元,惠及三里镇、五里镇、大岭乡4万多人。
2013年度项目实施后,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可达到 0.7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 0.71,灌区灌溉面积由现在的 0.61 万亩提高到2.05 万亩,即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 1.4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61 万亩。
2014年项目实施后,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5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6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达314万立方米,年新增产值1795万元,新增灌溉效益为715万元,项目区受益农民人均增收403元,农村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明显改善。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