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朗 见习记者 张庆杰
这是一张充满喜悦的旅游留念照:一对农民夫妇在北京天安门前留影,幸福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2014年12月20日,记者到平南县平南镇西村黄屋屯采访时,屯里70多岁的农民黄史清指着挂在墙上的照片,一脸幸福地对记者说:“儿女们个个读大学出来工作了,他们感念父母辛苦了几十年,非要带我们出去旅游旅游,看看祖国大好河山,这是今年9月我们去北京留影的。”
黄史清的四个子女均为大学毕业。大女儿黄秋月毕业于广西水电学校,现在平南县电力公司工作;大儿子黄英秋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现在平南人寿保险公司工作;小女儿黄秋丽毕业于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现在武汉工作;小儿子黄英标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现在天津路桥公司工作。一家出了4个大学生,村里人都赞叹不已。
黄史清很注重对子女的教育,经常勉励孩子认真读书,争取考上大学,上报祖国,下报父母。为了供孩子读书,黄史清和老伴覃文凤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史清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至今他还记得,有一年冬天,在桂林一个建筑工地,双腿冻得差点走不了路。父母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子女,他们学习非常刻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每年寒暑假都回家帮助父母做各种农活。
西村支部书记黄雄珠说,黄屋屯民风纯朴,崇尚知识,像黄史清这样重视文化教育的农民,在黄屋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300多人口的黄屋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有50多人考上大学。
依依杨柳,婀娜多姿倒影在水中,水面波光粼粼;平坦而干净的水泥路连接着各家各户;橙黄墙体红屋檐的一排排农家别墅错落有致,屋前屋后的绿化带修剪得整整齐齐,淡粉色的小野花迎风起舞。这就是如“世外桃源”般的黄屋屯。黄屋屯不仅美在外观,还美在内涵。村里的文化室宽敞明亮,医学类、生态农业类、文学类等图书归类后整齐摆放在不同书架上;还有几个醒目的大铁柜,专门用来放置文体用品,供村民借用。如今的黄屋屯,人民生活富足,处处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良好风貌。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