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美人更美。(陈榕玲摄)
荷城荷花香。(张庆杰摄)本报记者方朗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是一座城市的魂。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品味,就如到广州,饮早茶、听粤曲、看西关大屋,感受岭南灵秀;到苏州,吃船点、听评弹、看苏州园林,感受江南婉约;到西安,吃凉皮、听秦腔、看兵马俑,感受关中雄浑……而贵港呢?
荷文化的“超级粉丝”
“到外地参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人家问起,贵港有什么特色的文化,我总会觉得很尴尬。我们原本可以引以为豪的荷文化,如今却让人家先声夺人。”近日,记者采访华隆超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端时,他感慨地说。
刘端是荷文化的忠实拥趸,种植有750多个荷花品种、近200个睡莲品种、5万多盆荷花,是长江以南种植荷花品种最多的人,对贵港荷文化如数家珍。在去年贵港市首届“美丽贵港·我爱荷城”荷花展系列活动中,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的华隆超市有限公司,免费向市民提供了7000份以上的荷花种子和花盆,以实际行动践行“和为贵、诚为本、干为先”的贵港精神。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以及荷花的“超级粉丝”,刘端经常参加一些外地的文化交流活动。2013年6月,他的荷花科技博览园培育的“荷城娇丽”品种在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举办的第27届中国荷花展上荣获新品种二等奖,送展的“碗莲”、微型荷花“黄紫薇”获栽培技术三等奖,学术报告《贵港西江明珠》获一等奖。令刘端深深触动的并不是自己的作品获奖,而是外地对荷文化的那种挖掘和打造,简直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从明朝开始种植荷花的桥头镇,曾经以“荷花之乡”著称。在新中国成立后某个时期,桥头镇同全国各地一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围湖造田,莲湖被改成了稻田,荷花一度销声匿迹。上世纪90年代初,桥头镇退耕还湖,在镇中心区围成面积达300余亩的莲湖,重新种上荷花,恢复了荷叶田田、莲香阵阵的美景,而且,举办了近十届荷花文化节,在东莞这个制造业发达、遍地工厂的城市中保留了一方独特的生态环境,一时名噪全国,桥头镇由此被评为“中国荷花名镇”。
刘端说,贵港种植荷花的历史比桥头镇早,荷文化也比其悠久,如何保护、挖掘和弘扬贵港荷文化,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努力。
荷文化是荷城之根
两千年古郡,两千年荷史。荷花之于贵港,与生俱来。
贵港种荷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更早。在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莲子。2008年,在港北区政府旧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历代各种类型的莲花纹瓦当,是广西有史以来最为丰富、年代最早的。其中唐代的瓦当最为精美。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是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构件,一般为圆形、半圆形,瓦面装饰有文字或者图案。从照片资料中不难看出,唐代与汉代的瓦当相比,莲花纹制作得越来越精细和美观,可见当时荷花种植之普遍,制作者对莲花形象才能如此之熟悉。
因而,贵港“荷城”之美称,并非牵强附会,而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汉唐时代已达鼎盛。“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首出自汉乐府的民歌,一定也很适合描写古代贵港人民采莲时的欢快情景。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荷花作为湿地生态的重要载体,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贵港地处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土地肥沃,地势低洼,湖沼星罗棋布,为荷花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至今上了年纪的老人,提起往日城市当中的荷塘,仍如历历在目:井塘、新街、跳台、南涧、汶头、汕塘、曲颈、大塘、蒙塘、红泥、鹤木、书房、阿太、社面、金钗、景观、石头、龙眼、石柱、大门、阿丙等。贵港籍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梁岵庐在桂林画荷花时念及贵县家乡的井塘,题诗云:“吾家亦有旧苔矶,容易秋风尚未归。遥忆谢池烟雨里,藕如儿臂鲤鱼肥。”可见贵港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荷乡。
“陆川猪,北流鱼,贵县莲藕,高州番薯”,民谣是生动的写照,贵县莲藕早已声名在外。地处平原,池塘众多,雨水丰沛,造就了贵港许多乡镇村屯“四处野鸭和莲藕”的丰裕景象。位于龙头山脚下的覃塘区藕农,每年种植莲藕近万亩,生产数量近百万斤,其藕质地松软清甜,口爽味长。贵港红莲藕粉也是土特产中的一绝,享誉港澳,与西湖藕粉齐名。
曾经被荷塘包围的城市
“我似乎看见/两个在北山顶上下棋的/鹤发童颜的老人/从山顶上缓慢的走下来/挥舞在手中的羽扇/在东湖,在橘井/在小城周边那一个一个/大大小小明镜般的池塘里/栽下了一蓬一蓬的荷花/在那荷香弥漫的季节/布一阵莲塘夜雨/唱一曲东井渔歌。”
贵港市诗人杨军在他的诗作《梦中家园》里,深情地缅怀逝去的荷塘月色。贵港,一座曾经被荷塘包围着的城市,因有荷塘,充满诗情画意。
20世纪50年代,十里长街,百亩荷塘,成为每一个外地人来到贵港下车后看到的第一道美丽风景。从火车站一出来,沿着一条几米宽的泥路向南延伸至主街道,路两侧粗壮的大树,浓荫如盖。走过汽车总站,走过国有企业食品总公司,走过贵县饭店,沿途两边荷塘星罗棋布,东汕塘、西汕塘都是碧绿如盖的荷塘。盛夏时节,满城尽是荷花香。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清风吹过,绿浪翻滚,红莲起舞。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荷塘更如抒情交响,雨打荷叶,似鼓点连敲,旋律急促,节奏鲜明。骤雨初歇,一片清新,满湖的荷花如仙女,臂挽着臂,肩并着肩,踏着滚滚碧波,挥动着绿色丝绸,迎风起舞。
华灯初上,汕塘的荷塘上空,上万只燕子聚集在一起,欢快地飞舞盘旋,引得过往路人驻足观看。再晚一些,还有很多龙蚤和桂花虫在荷塘上空飞。因有荷塘,贵港如一片绿色家园,生机无限。
今年54岁的市民袁女士回忆说,以前贵县到处都是荷花,走哪条路都可以看见大片大片的荷塘,震塘、建设路、和平路、三合乡、港城镇政府、地洞口附近以及新世纪广场等处都有荷塘。夏日,一朵朵荷花千姿百态矗立在绿色的海洋中,一阵风吹过,淡雅的芳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袁女士至今还记得,她和小伙伴们两人一组,坐在大大的木盆里,在荷塘里划水,穿过一片片荷叶去摘荷花和莲子……
荷花,留给一座城市的美好记忆!荷花,给贵港这座城市添上一抹唯美的色彩。如今,大片的荷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日渐萎缩,曾经的荷趣,在钢筋水泥组成的城市森林中湮没。倘若有一天,荷城无“荷”,我们将情何以堪?
以贵港精神传承荷文化
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是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成果,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方的印记。荷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复兴的前提就是把根留住。只有把根留住,继住才能开来。
城市的魅力来源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城市精神也需要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近年来,贵港市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把握,把贵港精神简要概括为“和为贵、诚为本、干为先”。
刘端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贵港人民通过一代代的辛勤劳动,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代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苦干实干精神和优秀品质,凝结成了贵港精神。特别是“和”字,博大精深,既有和善、和谐、融合之意,又与“河”、“荷”同音。突出“和”字,说明我们是一座历史悠久,各民族文化融合、和谐共处的城市,是一座依河而建、以港为贵的城市,是一座种荷、爱荷的城市。
近年来,贵港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荷文化的元素一直贯穿和融合在城市建设当中。新世纪广场的主题雕像,城区的许多道路、学校、酒店、公司等均以“荷”、“莲”来命名,如“荷城路”、“荷城新苑”、“荷城中学”等等,比比皆是。刘端既是荷花的忠实粉丝,更是“和为贵、诚为本、干为先”贵港精神的践行者。华隆荷花店的经营环境,体现出浓厚的“荷”元素。超市前建有赏荷花池,超市里挂满精美的荷花摄影作品,甚至公司里招待客人用的一次性纸杯上,也有古代荷花的图案。
近年来,刘端建立了集园林设计工程、荷文化展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摄影写生基地、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荷产业发展博览园,并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引导贵港市农民种植莲藕、盆栽荷花、种植太空子莲等,让农民兄弟增收致富。博览园荷文化展示厅屋脊琉璃瓦上面的图案,就是荷花演变而来。
2012年夏,华隆超市在市区举办荷花文化节,期间,展出3000多盆荷花、206多帧荷花摄影图片、30多幅荷花书画作品,吸引游客30多万人(次)。贵港市民惊喜发现,一直在我们身边的荷文化,原来是这么美,这么博大精深!
2014年夏,贵港市举办首届“美丽贵港·我爱荷城”荷花展,更是让荷文化声势浩大地从城市走向农村,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届荷花展有11个会场,分别是:市区新世纪广场主会场、港南区湛江镇平江村新屋园荷花基地、华隆超市荷花店荷花展示点、南山寺盆栽荷花基地、市荷城荷花博览园、东湖公园、民族文化公园、覃塘区覃塘镇龙凤村平田屯、覃塘区覃塘镇姚山村群山屯,以及桂平市、平南县荷花展点分会场。推出10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吉祥物征集、盆栽荷花群众免费领植、荷花展、寻找第一朵并蒂莲、寻找最佳赏荷点、“美丽西江·我爱荷城”美术名家画贵港采风写生展等,此外,还有第二届荷菜·美食大赛、“书法咏荷”千人现场书法展示活动、第二届“美丽贵港·我爱荷城”摄影大赛、荷花展系列文艺活动以及在覃塘区举办的荷家体验活动。
今年6月6日,贵港市第三届荷菜·美食大赛拉开帷幕,共有10个比赛单元36个菜品进行本次比赛角逐。本届大赛以“荷美贵港,欢乐生活”为主题,原料以本地荷花、荷叶、莲藕、莲子为主,根据贵港人的口味量身打造荷花宴,务求使参赛的菜品能够成为贵港的招牌菜或者美食小吃。这一场美食大赛,让贵港市民再一次发现,荷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别具一格,农业、旅游、建筑、饮食、服饰……荷文化无处不在!
“和为贵、诚为本、干为先”。塑造城市精神是以市民参与和素质提升为根基的,保护、挖掘与弘扬荷文化,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参与和努力。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