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家跃 本报通讯员 汪品霞 文/图
编者按:
2013年,全区农资消费投诉下降了近60%,肥料商品质量总体合格率为近十年来的最高值,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红盾护农”成效显著
日前,自治区工商局发布2013年流通领域肥料农药商品质量监测结果:全区肥料商品总体合格率为83.4%。我区企业生产的复混肥料、有机肥料、磷肥和其它类化肥(钾肥、尿素、钾镁肥等)合格率均高于外省企业在我区销售的肥料商品,我区企业生产的肥料产品合格率连续五年高于外省企业。
我区农资商品质量总体水平逐年上升,得益于工商部门坚持开展“红盾护农”农资打假专项整治。
2013年1月,贵港市工商局经检大队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四川某公司生产销售给覃塘区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的“乡亲们”复合肥料有问题。该复合肥经随机抽样并送检,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贵港市工商局给当事人开出大罚单:依法没收涉案不合格“乡亲们”复混肥料90吨;没收违法所得,全额上缴国库;罚款12万元,全额上缴国库。该案成了我区工商打假护农的一个典型案例。
据自治区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从“红盾护农”行动开展以来,我区农资消费投诉逐年减少,特别是2013年肥料商品质量总体合格率为近十年来的最高值,农药商品质量总体合格率连续四年得到提高,全区农资市场肥料和农药商品质量总体水平逐年呈上升趋势、得到有效监控。
在“红盾护农”行动中,全区各地工商机关严厉查处和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特别是重点打击不法经营者在春耕生产销售旺季以“科技下乡”、“农资知识宣传团”、“厂家直销”、“送货下乡”等名义走村串户非法销售农资,一照多点、非法出租转让营业执照等违法行为,已形成常态工作。
据统计,去年全区各级工商机关共检查农资经营户2.58万个次,检查农资市场2466个次,查处不合格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重要农资商品案件2988起,案值1857.66万元;取缔无照和查处超范围经营334户,受理农民消费者投诉183起,为农民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45.76万元。
提高辨假能力保“放心农资”
要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除了工商部门要继续加强市场整治外,提高农户识别假冒伪劣农资能力也格外重要。
2013年3月20日,正值春耕时分,平乐县张家镇香花村十分热闹。该县工商局“免费送肥送法下乡”活动,在这个小村庄举行。53岁的村支书肖延全感叹地说:“工商部门耐心讲解如何购买农资,如何辨别真假农资知识,让农民受益匪浅。”
普及农资监管法律法规知识,能进一步增强民众的质量安全意识,确保各地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因此,在打假的同时,我区工商部门还十分注重向农民宣传打假知识,提高农户识别假冒伪劣农资能力。
2013年,自治区工商局编印了《广西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肥料打假实用手册》,共发放1.5万册作为全区农村经纪人“双培双促”培训教材,进一步充实农村党员经纪人培训课程内容。全区工商系统共投入92.46万元经费,举办农村经纪人培训和村两委培训班442期,培训经纪人1.44万人,其中农村党员1.12万人、村两委3211人,使广大农民群众农资打假知识不断提高。
新闻推荐
劲风扬帆立潮头 以点带面促发展 ——平乐县开展“打造精品党建,建设美丽乡村”党建综合示范点建设见闻
深度观察本报记者卢建宁本报通讯员邱春■核心提示如何让一个县的基层党建迸发活力,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近年来,桂林市平乐县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项目支撑、部门支持、县乡村三级共建”的模式,实施...
平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