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汉中 今日留坝 今日镇巴 今日略阳 今日宁强 今日勉县 今日西乡 今日洋县 今日城固 今日南郑 今日佛坪
地方网 > 陕西 > 汉中市 > 今日南郑 > 正文

汉调桄桄:汉中文化名片的风雨七十年

来源:汉中日报 2019-10-13 09:3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朱媛媛 李佩蓉

“吃面要吃饼饼,看戏要看桄桄。”这是陕南流传的谚语。

汉调桄桄是汉中土生土长的一个剧种,它产生于宋代,定型于元代,完善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繁荣于民国时期,复兴、改革和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2006年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郑区桄桄剧团是唯一专业演出团体。桄桄剧团团长张昌文说:“汉调桄桄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多种戏曲的交融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下,汉调桄桄也从一个草台班子发展成为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专业演出团体。

古音传唱70年

1951年春,汉调桄桄老艺人杨桂芳召集原同乐、聚乐、协和三个班社的30余名艺人,创建南郑县新民剧社,同年6月25日开演;1958年4月改名为南郑县人民桄桄剧团;1959年3月因南郑县并入汉中市改名为汉中市人民汉剧团,7月改名为汉中市桄桄剧团;1961年9月,南郑县恢复建制,遂改名为南郑县桄桄剧团;1968年底,与县文化馆、电影站、书店合组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7年又改名为南郑县桄桄剧团至今。

时间长河里,变化的不单是剧团的名字,更重要的是演员、培养方式、演出形式等等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群众对它始终如一的喜爱。“因为它能代表秦巴地区人民温和典雅、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多年来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收了秦腔的慷慨激昂、川剧和汉调二黄的文雅温柔,今天的桄桄戏有了极大的提高。它的音乐优美动人,词曲通俗易懂,动作活泼好看。”张昌文介绍。

桄桄戏“皇后”诉说70年

年近80的许新萍是汉调桄桄非遗传承人,如今虽已退休,仍然奋斗在教学一线。

解放前的汉调桄桄是陕南最红火的戏种。“那时候戏班子去哪里演出,我就和几个小姐妹约着一起去看。戏里的角色、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于是决定拜师学艺,进了当时南郑县新民剧社学戏。”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汉中最早的汉调女演员之一,十一二岁就靠着自己的痴迷和领悟力,学到了桄桄戏的精华。1956年16岁,她在西安唱红,成了当时的名角儿。

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她是这个行当变迁的见证者。“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们演员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一度在一个破庙里办公、住宿。更没有像样的交通工具,去哪里演出,就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将演出工具搬到舞台上。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剧团编排的《穆桂英挂帅》《斩韩信》等10多部戏都有口皆碑,闻名省内外。”

改革开放后,汉调桄桄再次经历过8年的繁荣,1978年8月,南郑县剧团排演的《三滴血》在汉中红星剧场日夜演出一个多月,以至于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这也是上世纪汉调桄桄最后的辉煌。从1986年开始,随着老艺人的离世,演出逐渐衰减,难以组建团队。张昌文说:“紧凑直爽看桄桄,优雅文静听二黄的风光不复存在。”1000平方米的剧场在1996年被列为危房,到2009年剧团只剩下32人,剧团几次面临解散困境。

直到2010年,南郑县政府整合文化资源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了文化影视中心剧场,改善了县剧团办公场所。剧场可容纳600多位观众,被确定为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群星奖演出剧场,并且投资9万多元修建了400多平方米的学生练功场,保证了专业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许新萍现在一有空闲就会去宽敞明亮的练功房给几十个十几岁的孩子教戏。仔细地示范,认真地纠正着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悠扬的唱腔从窗子里飘出来,飘到好远,好远……

新戏新生,让桄桄戏成为汉中的一张名片“2000年以来,汉调桄桄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牌、表演技艺已经或即将失传。到2006年底,仅有南郑县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且面临经费困难、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为抢救和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9月,从188名报考生中,招收了60名爱好艺术的小学毕业生,开办了“南郑县艺术班”,在县职教中心全日制学习。由教体局安排6名教师进行初中文化课学习,4位省市县艺术教师进行专业课教学。2016年7月,60名学生完成了学业,择优录用40人到县剧团工作。”张昌文说。几年来非遗传承人等老师们一边对艺术班的学生严格训练,一边对汉调桄桄的传统剧目进行发掘整理。

今年19岁的陶泓如,从小受爷爷——

汉调桄桄非遗传承人陶如清的耳濡目染,

一直很喜欢汉调桄桄。2013年知道要开“南郑县艺术班”时,家人立即给她报了名。“刚开始年龄小,觉得日常练功好辛苦,直到第一次上台才知道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如今的她,不仅武旦演得好,还在不断学习其他戏路。“接触的越久,越觉得它有魅力。我们这一代要传承好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让它能越来越好,被更多人喜欢。”陶泓如说。

汉调桄桄是汉中标志性的地域文化品牌,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一步一步的努力下,张昌文的梦想逐步实现了,演员们的工资涨了,剧团搬进了修建的新剧场,演员们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多。

2015年上半年,张昌文推出的新编汉调桄桄历史剧《韩信拜将》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重点扶持文化精品项目;2016年10月,带着新排出来的汉调桄桄《御史还乡》,张昌文和他的团队来到石家庄,在省外首秀赢得的满堂彩令他信心倍增。

面对市场竞争、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汉调桄桄发展的步伐从不停歇。张昌文说:“只有不断创新发展剧目,坚持坚守戏曲阵工,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勇于担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勇往直前,让桄桄戏成为汉中的一张名片。”

新闻推荐

汉中市领导督导汉台、南郑节前市场监管安全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康旻)近日,副市长邱仕伟带队前往汉台区、南郑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暨国庆节前食品、特种设...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汉调桄桄:汉中文化名片的风雨七十年)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