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陈勇燕时,他正好在网箱上检查一个网箱里鱼苗的生长情况。他说:“养鱼你得24小时呵护,非常细心地照顾,感知鱼的喜怒哀乐,与鱼同乐,像照顾自己的小孩一样照顾它,否则就很难获得成功。”
陈勇燕,男,现年50岁,系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赐福村那恒人。说起那恒,以前曾是全县有名的鱼米之乡,水田多、水域面积宽,是一个产粮和水产品比较丰富的地方。可是,到了1992年,岩滩水电站下闸封水后,赐福村所有的良田和村屯被大水淹没,原来的盘阳河下游变成了一片大湖面,所有库区人民不得不把房屋移往高山上,每年只能靠上级微补助生活。良田没有了,只能在水面上做文章,当时那恒生产小组有许多人开始在水面上建设网箱养鱼。陈勇燕想,水涨了自然鱼类也应该多了,能不能在湖面上以打鱼为生,做一个渔民?但是,陈勇燕的父亲过世得早,母亲年岁已大,一个姐一个妹都已嫁到外地,家里的事,陈勇燕得一个人包揽,生活又十分艰苦,根本没有钱购置渔网,于是,打鱼为生的想法被搁置了。1994年初,陈勇燕终于得到了打一份短工的机会,赚到了40元钱。他决定拿这40元钱去购买渔网。可是,当时的巴马县城还没有渔网卖,他只好跑到百色,花30元钱买了两张渔网。
渔网是买回来了,但是,要下河打鱼,光有渔网是不够的,还需要一艘小渔船。到哪里找渔船呢?这事可不好办。当时,整个村几十户人家,能有渔船的也没几户。有渔船的那几户人家,可是天天下河,人和船都没停过。想借或者租他们的船,都不现实。自己造或者买渔船,对于那个时候的陈勇燕,更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借不了船,租不了船,那只能见缝插针吧,利用他人上岸休息的短暂的时间,开别人的渔船下河,下得一网算一网。这样“打游击”一个多月后,陈勇燕积累了50元钱,马上去买料自己造了一艘“三板渔船”。有了自己的船后,陈勇燕的打鱼之路如鱼得水。从那以后到1996年,陈勇燕仅用2年时间,就攒到了4500元钱买回了一艘二手的木板机动船,不久之后,木板机动船又换成了一艘新的铁皮机动船。
陈勇燕打鱼有了心得,但他转念一想,光靠打鱼过上一辈子,确实有点不太现实。于是,他又到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学习人家怎么搞网箱养鱼。也就是1996年,他到大化学习养鱼时,买来了一些已闲弃的小网箱,回来开始养鱼。养鱼经验是靠积累的,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摸索,陈勇燕对养鱼更有信心了,2005年,他投入11000元买来新材料做大网箱养鱼,2006年又增加投入30000元扩建网箱,当年不仅收回了本钱,还建起了一栋四层的钢混住宅楼。据陈勇燕介绍,巴马的鱼卖得很好,连重庆的鱼商每年都抢先到巴马来定购活鱼,出价也很高,像2007年,仅卖一半的鱼就收获了30000元。他说,他现在累计有5000多平方米的养鱼网箱,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在陈勇燕的带动下,那恒50户多人家,除了一两户在县城建房经商外,都搞网箱养鱼。每年每户收入多的超过10万元,少的也有1万元。带动当地老百姓从移民变成了渔民,靠水吃鱼走向了小康致富之路。
如今,人们见到陈勇燕时都会亲切地昵称他为“那恒渔哥”。
新闻推荐
巴马狮子山种植速生桉引争议群众:在水源涵养地上种植速生桉,会影响村民饮用、灌溉用水土地承包者:村民未经过协商,就擅自上山拔苗,给其造成不小损失县林业局:水源涵养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林郁婷
通讯员
黄秋玉)
近日,网友“怒吼雄狮”在河池网上发帖称,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乡的狮子山上被人大面积种...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