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旭练,壮族,广西巴马人,1983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壮文专业硕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壮侗语专业博士,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教育科技司、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现为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副局长、纪委书记。
初识李旭练,是几年前的一次采访。那时,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乡狮子山金矿开发项目引发风波,作为报社记者,我受命前往实地采访。恰好碰上从京回乡守孝的李旭练,因为名字尾字同音,初次见面,我未知他的头衔,但自始至终,李旭练谦逊和蔼的性格,让那一次聊天轻松愉快。后来,我把他称为李哥。去年,我有幸上北京采访一个颁奖活动,李哥百忙中抽空来到驻地探访,他乡遇故知,我们又聊了一次天。闲谈间,他那颗至善无邪的心,以及从未停止的求知欲,让我敬佩不已。8月24日,李旭练出差路过河池,经过再三要求,他欣然接受了采访。
1
回首往事,他的叙说仿佛把我带到那逐渐被淡忘的年代。
李旭练,1963年生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羌圩人民公社罗皮生产大队(现百林乡罗皮村)一个农民的家庭。当时的教育提倡“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到资产阶级”。在农村则强调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所以,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村里读书,而且是半工半读,有时候劳动一周,再回学校上课一周,书读的很少,也不考试。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他参加了高考。文化课成绩是合格了。但是,由于农村孩子第一次进城参加体检,有点紧张,就体检出心动过速,体检不合格,那年也就没能上大学。无奈的他回到村里小学当了几个月的代课教师。1979年高考,他顺利考入了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李旭练服从分配回到巴马县第一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3年之后,初出茅庐的他就以过硬的教学成绩在县教育局教学评比中获得了“优胜率一等奖”。1986年暑假,他有机会到河池市宜山师范专科学校参加全国现代汉语教学研讨会。会上,他认识了广西师范大学的季永兴教授。季教授见年轻人勤奋好学的样子,就鼓励他考研。于是,他回到巴马利用业余时间准备考研。报考专业的时候,他看到了中央民族学院有壮文专业,只会说壮话,不会写壮文的他,找来壮文书籍突击自学。他给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的张元生教授写了一封信,阐述了自己想考壮文专业的想法。张教授很快给他回信了,信里满是鼓励。
1987年,作为自学壮文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再一次回首当年,李旭练说,如果没有遇到季永兴、张元生两位教授,而今他可能还在巴马县当一名普通的教师。教师的职业,他是喜欢的,但是肯定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了。尤其说起张元生教授,他感慨良多,他说张教授是他人生路和学术路上的引路人,对他人生轨迹的改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0年,他拿到硕士学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正在他默默治学、崭露头角的时候,2001年,国家民委因为工作需要把他调到了文化宣传司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工作。说到这里,李旭练又说了一次服从组织安排。他说,小时候经常受穷挨饿,不是遇上好政策,就过不上今天的好生活。所以,组织需要我到哪里,我就该到哪里工作,必须服从。
2
国家民委是一个综合协调的部门。他到语文室工作,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承担起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的有关具体工作。
一个完全做学术的人,投入到行政工作环境,他需要从头做起。好在他有使不完的工作热情和求知欲望。他一有空就扎进档案室,资料室翻阅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资料,熟悉这项工作的来龙去脉,从点到面。作为语文处为数不多的几位工作人员之一,他必须广泛听取各地各相关单位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想出更多的办法,想方设法把一些好的想法和办法上升提高到某种文件精神上,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事业有依据有保障。他列举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国务院令第43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 国家民委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 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中宣发[2007]1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委发[2010]53号)、《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委发[2010]198号)等文件的出台,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事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中宣发[2007]14号文件出台后,广西《三月三》(壮文版)这样的杂志就可以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有了这样的政策保障,使得他更有信心做好民族语文工作。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2007年被文化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可想而知,这份工作需要的不只是学识,能力和耐心,更需要一份对少数民族事业的热爱。有了热爱,才会有心甘情愿的奉献。而对少数民族事业的这份热爱,在李旭练看来,是自然而然,油然而生于内心的。早在社科院民研所工作期间,他就有过两年援藏的工作经历。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的两年,他潜心研究藏族传统文化,主编了《藏族传统文化百科》,参与执笔的《关于今日西藏妇女境况的报告》于1996年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入选作品奖。
3
即便工作如此忙碌和繁重,他对自己的要求不曾一日降低。他时刻感到,心中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他的博士梦。2003年,利用业余时间备战,他考上了南开大学壮侗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曾晓渝教授。工作依旧繁忙,家里孩子年幼,还要装修房子……他需要精细计算京津两地的行程。那时动车还没开通,他坐火车或长途客车起早贪黑奔波于两座城市之间,回来还要加班加点地忙工作。若不是为了内心的一个声音,对知识的渴望,作为部委机关的处级干部,他是没必要受这个罪的。
作为在外的广西壮族人,他时常关注着广西的点点滴滴。当问到他对广西民族语文工作的关注和期盼,他说,广西民族语文工作目前机遇多,挑战亦多。他说借此机会谈谈几点希望:一是希望更大范围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目前,自治区教育厅进行的壮汉双语教育改革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应该在此基础上让母语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出更多留得住用得着的少数民族人才。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教育的角度来讲,双语教育,甚至母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民族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以母语为核心的双语教育,而不是说不要母语教育了。二是希望广西尽快开通壮语广播频率,壮语电视频道。老百姓听不懂、看不懂汉语的还是很多。看电视,只看影,对内容一知半解。看医生,无法沟通……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障碍,诸多不便,想一想,是很可怜的。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给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必要的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至于母语广播遇到的方言分歧问题,可以先方言后标准语。三是希望壮语水平考试尽快覆盖全区,并得到实际认可。现在考点只是在南宁、百色和崇左。考点也应覆盖全区。目前,壮语水平考试实用性不强,实际工作生活中还没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应该把壮语水平考试纳入基层公务员考试条件。壮语水平高,相对好开展群众工作。招工招干时人事部门应予以考虑。
李旭练,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彰显着一位学者的执著和严谨,巴马人的善良和质朴,他以他的朴实、低调、勤奋和阳光,形成一股正能量,关照着周围的人和事。
新闻推荐
巴马助赐福湖景区移民转产转业 5000名群众年获300万元扶持金
巴马讯 日前,巴马瑶族自治县针对赐福湖“退渔还景”后当地群众的生产发展问题,出台政策,明确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每人每年将获得600元转产转业扶持金。此...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