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石别镇永定村纳单屯农民蓝素,种桑养蚕已有12载,从当初的2亩桑田扩大到现在的15亩,亩收入从不足千元到现在的6000多元,蚕茧成为他全家主要经济来源。这是河池市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缩影。
农业稳,天下安。建市10年来,是河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10年。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6.06亿元,比2002年增加46.09亿元,增长1.2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28.82元,比200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909.82元,增长了2.1倍。
2005年,河池市全面落实中央免除农业税惠农政策;2007年,河池市开始实施水稻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全市已累计兑付到农户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资金1.78亿元,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农业结构调整深化、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全市粮食单产水平仍然逐年提高。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4.95万亩,粮食总产量99.87万吨,平均亩产比2002年增加27.41公斤,河池市成为2011年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全区重点产业(桑蚕产业)发展先进单位。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4.93万亩。值得一提的是,经自治区专家组综合评估,南丹县300亩超级稻超高产攻关项目平均亩产790.9公斤,比该县2011年水稻平均亩产增产近一倍。其中,经实地测产最高亩产达到912.4公斤,创下河池水稻亩产历史最高纪录。
在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同时,河池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偏移,以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不放弃,培育壮大了糖料蔗、桑蚕、水果等一批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已建成134万亩糖料蔗、72.33万亩桑园、72.15万亩特色水果、9000万棒食用菌、5.16万亩高淀粉薯类、9.82万亩中药材、4.61万亩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成效。河池市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稳居全区第一。2011年末,河池市桑园面积、鲜茧产量分别占全区的30.38%和37.23%,约占全国的5.53%和7.72%;全市平均亩产桑茧达到125.4公斤,比广西平均水平102.3公斤高出22个百分点,是全国平均水平53.3公斤2.4倍。河池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2004年,河池市首创且广泛应用桑枝全代替棉籽壳高产栽培、移动式制冷反季节栽培、高架双棚喷泉反季节栽培、打冷保鲜等新技术,突破了桑枝食用菌反季节生产的技术瓶颈,成为河池乃至广西农业科研的新亮点。目前,河池市可实现周年栽培桑枝食用菌,年生产能力已突破9000万棒,年鲜菇产值预计2.3亿元以上,产业规模居全区第一。
2010年以来,市政府每年预算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奖励扶持资金3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预计2012年全市投资规模在500万元或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发展到115家,比“十五”期末增加79家。目前,全市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35个。全市制糖企业6家,糖厂榨季日处理原料蔗能力4.2万吨;全市缫丝加工企业发展到21家,缫丝加工能力达5.6万绪,蚕茧缫丝加工能力达40%左右。
2005年,宜州市被评为全区桑蚕第一大县(市),金城江区被评为全区信息农业推广第一县,宜州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被评为全区桑蚕发展十佳县;2006年,宜州市被评为广西特色农业十大强县(市);2008年9月1日,河池市成功举办了“广西·河池蚕丝产业发展论坛”;2011年、2012年,全区现代蚕业工作现场会、全国现代蚕业创意创新创造跨越发展现场会都在宜州市召开,宜州市成为全国县域桑蚕规模第一大县(市)。
新闻推荐
连日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公安局驯乐派出所结合学习践行十八大精神,深入村屯帮助群众开展核桃种植工作。
蒙壮强
莫小群
摄...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