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前右三)在市委副书记秦斌(右二)陪同下,深入大化瑶族自治县指导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勇(左二),市长何辛幸(左三)在凤山县中亭乡与群众一起种植核桃。
河池市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图为东兰县板栗丰收场景。
东巴凤大会战共新建和扩建通村四级砂石路161条1257.5公里。图为东兰县武篆镇至弄竹村四级砂石路。
广东帮扶成果:整村推进贫困村新貌。
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找钱更难,是10年前河池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写照。自2002年河池撤地设市以来,经过10年扶贫攻坚,河池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年来,经过东巴凤基础设施大会战、都安大化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大会战、人畜饮水建设大会战、扶贫产业会战、“整村推进”等系列扶贫攻坚,全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瞩目成绩。如今,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柏油路,一条条扶贫道路向偏僻山区延伸,一个个家庭水柜竖立在偏僻山弄,一栋栋整齐漂亮的楼房为大石山区增添一道道亮丽风景。
尤其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切实转变扶贫思路,把“扶贫开发”转变为“开发扶贫”,全面挖掘群众发展潜力,大力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产业带动,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标,取得了瞩目成绩。
从基础设施大会战
到产业会战
2003年,为了集中解决连片特困区域的贫困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决策,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东兰、巴马和凤山三县开展以“强县富民,告慰先烈”为主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经过两年多时间艰苦奋战,总投资达22亿元,涉及12类34大项75312个项目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大会战结下硕果累累。东巴凤结束了无二级公路的历史,全部乡镇通四级柏油路,93%以上行政村通四级及以上公路,成为当时广西最完善的公路网区域之一;三县贫困村全部实现了通电;新建6万座沼气池使用后,沼气池总量达9.36万座,入户率达68%以上;新建1.45万个地头水柜,新增灌溉面积1.82万亩;新建31处乡镇供水、109个村屯饮水工程,解决15.6万名群众饮水难问题;29.5万亩耕地退耕还林,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三县低收入贫困人口从24.3万人下降到16.97万人。
东巴凤大会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另一场大会战“烽烟”又起。2007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实施五县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都安、大化两县名列其中,建设项目共15大类12175个项目,完成投资71432万元。
两年间,都安、大化两县交通项目总投资36147万元。完成通乡镇柏油(水泥硬化)路10条353公里,通建制村四级公路153条1099公里,通贫困村屯级路306条674公里。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有效地缓解了两县群众行路难问题。
大会战期间,都安大化两县共投入8558万元建设水利及人畜饮水工程,有效解决14.22万农村人口和21万头牲畜饮水难问题;投资1680万元建设农村1.1万座沼气池、县村两级沼气物业管理站42个,这意味着每年可使万亩森林免受砍伐。
大会战彻底改变了东巴凤以及都安、大化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楼房,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通车大道,山区的孩子们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欢笑,群众有病在村口就可以问医拿药。
水、电、路通了,产业带动,成为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最重要途径。今年以来,为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市委、市政府结合河池实际,提出了以“会战形式”,在全市因地制宜培植发展核桃、油茶、火麻、香猪、瑶鸡、高淀粉红薯、桑蚕、糖料蔗等八大产业,逐步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把扶贫重点从以往的“基础建设”转变为“产业建设”,提出整市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决策,既可以治理石漠化、改善大石山区的生态环境,又可以成为惠及山区群众子孙后代的长期的致富产业。
目前,全市已建立健全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完成核桃产业化规划编制工作,多方筹集和整合核桃发展资金8338万元,并从云南等地引进专家,对核桃规划布局、种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确保2015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200万亩。
河池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长寿文化、刘三姐文化、铜鼓文化,红色旅游、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带动山区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成为河池市新一轮开发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基地、红水河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长寿养生福地和中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着力构建“一心两带四区”旅游空间布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河池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河池市着力抓好创建东巴凤国家旅游开发扶贫试验基地的相关工作,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十百千”示范工程实施,整合资源,打造以养生休闲度假型和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展乡村旅游开发扶贫示范乡(镇)、村和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评定工作,实现了旅游开发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主力、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扶贫新格局,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从“整村推进”
到“整乡推进”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是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建设基础设施、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科学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现整村脱贫。
整村推进903个贫困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市扶贫开发的主战场。5年间,河池市在903个贫困村共投入扶贫资金6.92亿元,实施水、电、路、校、沼气池、茅草房改造、产业开发等大批民生民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五年攻坚,903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通电、通广播电视,缺水、缺电、缺路的落后面貌得到彻底改变,群众收入明显增长。
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帮扶。长期以来,在“整村推进”贫困村工作中,区直、市直、县直、乡定点帮扶贫困村,每村都有驻村工作队员,形成了大扶贫格局,其中,市四家班子领导每人帮扶一个贫困村,市、县直机关826个单位组成514个工作队,帮扶720个贫困村改变落后面貌。
“十二五”期间,河池市新一轮“整村推进”贫困村为436个。为实现“十二五”及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扶贫开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河池实际,明确在扶贫开发中,继续实施以村为单元,以屯为基础、以农户为对象、以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规划,做到扶贫项目覆盖到村、到屯、到户、到人;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民生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贫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大教育、文化、卫生扶贫力度。
为了更大程度整合资源,在更广区域内、更高规格整体推进扶贫开发,河池市率先在广西探索“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即以一个乡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发动群众,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安置等统筹整体推进,一举解决全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今年4月26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8个扶贫项目启动,标志着河池市“整乡推进”扶贫新模式正式在全区率先实施。目前,大安乡已整合资金8900多万元,实施产业开发、通村水泥路建设、水利除险加固、村容村貌改造、坡改梯、文化、教育等扶贫项目,并通过玫瑰红心香柚扶贫产业带动,力争到2015年全乡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使大安乡成为全市“整乡推进”的典型。
从“扶贫开发”
到“开发扶贫”
2011年底,中央决定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河池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79.17万人,上升到目前的162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0%。
河池仍然是全国、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国、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在认真总结上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河池实际,提出了“转变思路、锁定目标、分段推进、基础提升、产业带动、能人带领、教科引领、保障支撑、易地发展、连片推进、生态维系、责任保证、机制健全”的新阶段开发扶贫总体思路。制定了全市新一轮以村为单元,以屯为基础、以农户为对象、以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规划,全力推进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各项工作。
同时,河池市把开发扶贫攻坚工程作为全市 “五大工程”建设之一抓紧抓好,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切实转变扶贫攻坚思路,把“扶贫开发”转变为“开发扶贫”,把“基础建设”转变为“产业建设”,大力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产业带动,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标。
在开发扶贫攻坚工作中,河池市出台了《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行动计划》及其相关配套文件,并决定以“会战形式”,在全市因地制宜培植发展核桃、油茶、火麻、香猪、瑶鸡、高淀粉薯类、桑蚕、糖料蔗等8大产业,逐步构建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体系。今年3月,河池市集中开工建设110个扶贫项目,总投资5.33亿元。
今年以来,河池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争取力度,截止9月底,全市共获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达2.03亿元,比去年全年的1.51亿元增加34.44%。
今年7月,自治区扶贫办和河池市签订了发展大石山区核桃产业框架协议,决定在2012至2015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河池市发展核桃产业。
据统计,截止10月底,全市已落实通建制村水泥路资金39794万元,计划修建农村公路601.1公里。全市消除茅草树皮房5292户已全部竣工,已落实各级配套资金约1.59亿元。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1至9月已累计完成投资23451万元。农田水利工程共完成投资4.69亿元,已完成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59万亩。
全市已完成糖料蔗种植面积132.5万亩,高产高糖优良品种推广面积121.09万亩,桑园面积发展到72万亩,完成核桃种植2.25万亩,推广种植高淀粉薯类5.16万亩。
在深入开展“产业带动千万家,能人带领贫困户”活动中,培训农村党员73318人,已完成经济能人培养1192人。
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投资8933万元,已完成投资6742万元,完成治理面积583.29平方公里。
为确保开发扶贫攻坚顺利实施,河池市着力抓好“一把手”责任强化行动和定点扶贫责任强化行动。全市共安排33名市级领导联系11个县(市、区),安排120个市直、驻河池中直、区直大型企业帮扶114个贫困村,选派436名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694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全市共有1561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475名新提拔领导干部、501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694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29736名其他各级各类干部“入乡住村”,与52513户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抓好对口帮扶行动,在广东东莞市对口帮扶基础上,河池市深化区内对口帮扶工作,柳州、桂林、北海、梧州、防城港等5市对口帮扶河池市罗城、都安、巴马、东兰、大化、凤山等6县,每县每年获得100万元或200万元对口帮扶项目资金。
虽然河池市开发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全市的贫困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仍然是全国、全区的重点贫困区域,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具体表现为四个“难”,即农村贫困面广程度深,改善难;农村产业基础薄弱,提升难;农村贫困人口素质低,提高难;农村生态环境恶劣,整治难。
下一步,河池市将大力推进六个方面重点工作,即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推进农村扶贫产业建设,着力拓宽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着力提升贫困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能力;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扶贫工作,着力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强化农村发展的组织保障;大力推进扶贫创新工作,着力探索河池扶贫新出路。
我们坚信,在国家、自治区以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162万贫困群众一定能够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得到保障的目标,过上幸福的生活。
新闻推荐
立足民生谋发展 毛南山乡展新颜——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十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莫 智 特约记者 韦继辉 通 讯 员 覃日泉 覃丽鲜 覃汉洋 蒙国冰
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右四)在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余远辉(右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勇(右二),市委副书记秦斌(右一)的陪同下,到环江新坡平治屯调研。卢增令 摄 ...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