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记者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出发,全程水泥路,大约20分钟的车程,来到了晒谷岭瑶族移民新村,这是河池市最早的一个移民新村。1999年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的帮扶和支持下,来自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贫困山区的特困瑶胞204户1008人搬到这里,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
据统计,环江晒谷岭瑶族新村建设由广东东莞共投入帮扶资金910万元,征用土地5127.71亩,为特困农户建成永久性住房204套、共2万多平方米,建成沼气池245座,架通输电线路5.4公里,修建公路7公里,完成房前人行道水泥硬化2000米,建成蓄水池4个、地头水柜15个、拦水坝1座,架设引水管道2.8公里,设立村完小一所。
晒谷岭瑶族新村建设还创造了高起点、高质量、高科技、高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和建设速度快、减贫速度快的“五高二快”易地安置扶贫模式。“这里比老家好太多了!”村民蒙美旭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住的地方没水、没电、路不通,过的是衣不遮体、住不挡风雨、食不果腹的苦日子。自从搬到这里以后,家家户户都有三房一厅90平方米的水泥房,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过得特别有奔头。
如今15年过去了,村民们对饥饿的感觉早已模糊。移民环江后,村民韦炳开分到了8亩地。2007年,他靠种桑养蚕、种蔗,年收入3万多元。前两年,他给自己家加盖了一层楼,最近又添置了农用车。这些变化让他十分感慨:“刚来时因为穷,人家都喊我‘移民仔\’;脱贫后,都叫我韦老板。”韦炳开说,还没有搬过来时,他们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元,而现在全村人均年收入近4000元。
新闻推荐
河池全境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共108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那朴实无华里有说不尽的历史韵事本报记者 覃楚芳
图为凤腾山古墓群。 (市文物管理站供图) 文物,是祖先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据河池市文物管理站统计,河池全境现已发现...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