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即将迎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然而,近年来,由于文物频繁被盗、经费短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原因,使得河池市文物保护工作步履维艰。
据河池市文物管理站统计,河池境内现已发现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共1086处,其中已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9处。全市馆藏文物3515件,其中一级文物11件(含国宝级一件)、二级文物36件。
文物散落荒郊难保护
去年4月11日,月黑风高夜,6名盗贼悄悄潜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北宋村,将这里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牌坊4副构件迅速盗走,并立即转手到文物市场上进行买卖。北宋牌坊,是曾任云南藩库太守之职的北宋村人卢式慎为纪念其家族9人在一次抵御流寇的战斗中殉难而建,距今已有120年的历史,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隔两个月,经过警方跨省合力追踪,才成功追回失窃的4尊牌坊。
据了解,这些野外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散落于河池市各县荒郊野外,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当地群众保护意识不强,盗贼频繁光顾。“野外文物成为文物犯罪分子和团伙盗窃的首选对象,特别是古墓成为高发区。”河池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周薇说。随着古董市场的兴起,文物贩子猖獗,更是加剧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近两年,河池市文物,特别是古墓葬,被盗或被损毁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县级以上文物被盗就有4起。
文物保护经费不足
河池市是红色之地和民族聚集地,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作为铜鼓之乡,铜鼓是河池市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文物,全市大约有1400余面,几乎相当于全国馆藏铜鼓的总量。目前,河池市收藏最早的铜鼓是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此外,还有不少铜鼓散落在民间为私人收藏。这些散落民间的铜鼓,由于保护不当,遭到损坏或被偷盗。
能将这些珍稀民族文物收集起来进行专业管护,是很好的保护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经费短缺,成为收藏保护的障碍。
2012年,文物工作者在南丹发现一件十分罕见的银饰嫁衣。这件嫁衣是一位瑶族老奶奶收藏的,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很有收藏价值。文物工作者在征得老奶奶的同意后,便四处募集资金,由于无法筹够钱款购买,一个月后,这位瑶族老奶奶去世,家人随习俗让这件银饰嫁衣随老奶奶“一起走”了。
正因为文物保护经费短缺,文物收藏保护时常遇到类似的尴尬情况。目前,只有国家级文物有少量的保护专项经费,区级、县级文物保护基本没有专项保护经费。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文物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0来人。每个县也就两三个具有文物保护资格的人员,甚至有的县只有一人。而且文物保护队伍多是半路出家,缺乏专业化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等,对文物保护工作相当不利。
“主要是待遇低,工作又相对枯燥,文物人才流失严重。”河池市一名资深文物保护工作者说,特别是年轻人加入文物保护队伍,很多也只是把其当作跳板,没干多久就走了,文物保护队伍基本是中老年人居多。今年,河池市又有一批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退休,如此,文物保护工作者将后继乏人。
近年来,为了保护好这些文物,河池市不断加强巡逻执法、文物普查等,深入群众宣传教育。周薇说,很多文物都是唯一性,如果保护不当,不能流传下去,就会造成历史、民族文化流失,不利于后人对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认知,也不利于民族旅游的开发。她呼吁,文物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只有营造良好的文物保护环境,才能让文物世代相传。
新闻推荐
40岁始得一女,孰料女儿一出生就有先天性心脏病。因抵抗力差,频繁引起肺部感染反复住院,已花光家里积蓄及亲友捐借款,尚需10多万元手术费无着落。百般无奈,父母挺身
医护人员正在护理躺在抢救室的梁榆朗。
窗外,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小朋友偎依在妈妈怀里,一脸嬉笑跟着妈妈牙牙学语。同样是五个月大的梁榆朗,只有4.5公斤重,...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