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焘(1882年10月-1949年11月),原名启熹,乳名海湖,字亮畴,后改名为卢焘,号寿慈,壮族,思恩县九伦村(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明伦街)人。青年时代的卢焘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考入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元帅是同学。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特任卢焘为黔军总司令兼贵州省省长。他在政治上与蒋介石泾渭分明,始终不为蒋介石所利用,在贵州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东北三省,蒋介石对日妥协投降。然而,虽已脱离军政界多年的卢焘将军,却仍然关注形势的发展,经常以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和“还我河山”等爱国民族意识教育身边的人。
1936年5月,由广西省政府资助,卢焘于南丹县组织贵州抗日救国军,任总司令,黄哲渔、杨孝先为正副参谋长。贵州抗日救国军宣布成立后,卢焘即通电呼吁和平解决广西问题,并向驻南京的好友冯玉祥、李烈钧、何应钦、程潜四人陈述己见,希望全国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1938年初,卢焘将军将自己经营林场所得的1万块银元,捐给在抗日前线的十九路军将士。同年5月,年近花甲的卢焘将军参加了广西省抗日慰问团,先后前往第五战区长官部所辖的正阳关、田家庵、信阳、合肥、徐州等地慰劳广西籍抗日将士。历时四个多月旅途所见所闻,卢焘将军感慨良多,写下了不少杂记诗歌。现将他在安徽所写的一篇杂记抄录如下:
6月16日晚10时,陈朝鸣(中将,字尚德)夫妇来送我上交通船,坐于船内,即嘱咐传令兵王泰(安徽人,27岁,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警卫)沿途关照。殊不知夜深宪兵上来,即喊我出来,云此舱间乃官者所居,你是老百姓何得乱坐在此?絮絮不休。经传令兵几度婉言交涉,不行。我亦不能接受此肮脏气,亦即携我乾坤袋上岸。后又被传令兵跑上来拉我下船,坐于舱面,与众兵杂处。此处较宽,空气亦较清爽,所谓此间乐也,适才闷气,顿为之爽然。偶占五绝数章:
手挽乾坤袋,昂然步入舱。
岂知鹰犬辈,不许我同房。
因是老百姓也,可视之,可欺侮之。可见国难未除,百姓看得贱。我又不知标语所云,军民合作,作何解也。
舱面同兵处,欣然得所哉。
时来风送至,如顿足开怀。
可厌茶奴辈,三呼始一来。
饥肠时滚叫,此味却难挨。
老百姓,连茶奴都看不起,难怪人人都争做官,大约在此一着也。我会知之,可惜晚矣。
传令兵王泰,诚明真可爱。
抑强扶弱者,使我心尤快。
从卢焘将军所写的这篇杂记,可见当时国民党的腐败。卢焘将军民族意识强烈,抗日战争期间,十分痛恨日本帝国主义,见到简葆真写了一首抗日的诗,他也步和两首:
博施济众圣犹难,安得金堆似土峦。
极苦却嫌天地窄,退思翻喜室庐宽。
斯民罹尽千般劫,何处吹来一味酸。
但愿中原多杰士,共歼倭寇等闲看。
追思盛世数炎黄,古往今来倍感伤。
蠢尔虾夷亡自取,敢将媚骨傲严霜?
思古衷今吊柳州,离离禾黍有谁收。
立鱼驾鹤都无管,独叹长江空自流。
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他又写一首诗:
原子一枚敌恐慌,二枚原子致投降。
长崎广岛成平地,再炸东京灭日皇。
新闻推荐
昔日穷乡僻壤 今日瓜果飘香 ——环江思恩镇陈双村双乐屯见闻 蒙晓杰
“我们全屯共种植砂糖橘270亩,现在已有80多亩挂果,按每亩至少1.5万元收入计算,水果收入相当可观。”9月6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双乐屯组长韦玉荣...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