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讯
1月10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2013年绩效考评自评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59元,同比增长20.85%。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罗城,如何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该县把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该县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出台各种奖扶政策,鼓励农民群众发展甘蔗、种桑养蚕、烤烟、高淀粉红薯等特色农业产业,全县甘蔗面积发展到21万亩,2012/2013年榨季,蔗农出售原料蔗收入34090万元,比上榨季增加2840万元;桑园面积发展到5.5万亩,农民种桑养蚕收入达3.2亿元;烤烟种植8686亩,产烟叶1.57万担,烟农实现收入1790.61万元;种植高淀粉红薯1.5万亩,预计农民收入2600万元。仅这几项,农民收入就超过7亿元。
靠山吃山促增收。罗城山多地少,该县因地制宜,发动群众抓好林业生产,2013年,全县完成造林4.3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历年补植补造总面积7269亩,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同比增长55%。同时,大力发展毛葡萄、核桃和其他经济果木林,2013年,全县新增种植两性花毛葡萄1.16万亩,全县毛葡萄面积发展到6.7万亩,完成核桃种植2.65万亩,全县水果产量达43282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26%。该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13年新增林下经济发展面积5万亩,全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累计达88.26万亩;产值达1.48亿元。
以工促农促增收。该县重点发展制糖业、酒业、制丝业、淀粉业和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目前,罗城制糖公司日榨能力从4000吨提升到8000吨,天龙泉酒业日生产能力从10吨提升到30吨;科潮公司日生产能力从30吨提升到100吨;锦隆木业、玉麒木业、桉利木业等林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也不断提升,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特色产业共同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转移就业促增收。为了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该县扎实开展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送岗位”、“就业红卡服务企业活动”、“乡企劳务合作双百活动”等,与部分规模以上企业深入大的乡镇举办现场招聘会,帮助农民工进厂务工,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城乡劳动者621人,帮助劳动者提升就业技能,开展创业培训班4期,培训微型企业业主169人,2013年,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78人。
落实政策促增收。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了惠民资金电子公开平台,将惠民资金纳入电子监控范围,对资金流向的整个流程都进行了监控,2013年通过“一折通”发放各项惠农强农补贴4031万元。
(特约记者
韦如代)
新闻推荐
退休农业干部“解甲归田”致富家乡 独辟“烟+制种水稻”种植模式得到推广,助推老家面貌改变和乡亲们增收怀揣美好愿望:组织乡亲们组建烟农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种烟
图为潘毛清在苗棚查看虫害防治。
他已然退休,本该过着清闲的生活。然而由于带领老家乡亲们致富的心“不死”,他毅然“解甲归田”,走上带领乡亲们种烟致富...
罗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