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音舞诗《铜鼓》将于12月2日在市体育馆首演。这是一部反映铜鼓文化的舞台精品力作,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部以“铜鼓文化”为题材的民族音舞诗作品。
铜鼓,从诞生到流传至今,已逾千年,是纪录骆越民族生命、生产、生活的活标本,更是骆越民族的精、气、神所在。铜鼓文化,不仅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神奇瑰宝。
历经2年紧锣密鼓的策划运作,《铜鼓》终于被搬上了艺术舞台。它将用90分钟的篇幅,解读穿越千年的铜鼓文化“基因”,述说一段铜鼓的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排演《铜鼓》
得民心合民意
2011年5月3日,巴马、东兰、天峨、南丹等县的壮乡瑶寨里,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领队的是《铜鼓》的总导演邓锐斌、副总导演潘荣生。听闻他们为创作《铜鼓》前来采风,村民们齐声吹呼:“早就该演了!”村子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者,小心翼翼地把用米“供”着的铜鼓抬了出来。
一边听村民们讲述铜鼓的传奇故事,一边抚摸着铜鼓鼓面上精致的纹饰,聆听鼓槌敲出来的铿锵和鸣,采风人员心游神荡,感慨不已。
“河池铜鼓的魅力,把大家的心凝聚到了一起。”国家一级编导、广西南宁籍著名导演邓锐斌说,接到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广西文联主席潘琦亲自打来的电话,请他一定要为家乡人民导好《铜鼓》这台大戏。紧接着,他的老战友潘荣生也给他打来电话,工作再忙也必须来,这是家乡人民邀请你。于是,邓锐斌果断辞掉了几个国内大型活动项目的盛情聘请,欣然接受了《铜鼓》的创作任务。
在河池市委、市政府的精心组织下,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家陆续被邀请进入主创团队,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均由国内一流的团队负责创作和设计,编剧则由在文艺界久负盛名的国家一级编剧常剑钧和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胡红一共同担纲。
从2011年5月起,主创人员先后3次深入东兰、巴马、天峨、南丹、都安等地进行采风,寻访民间艺人,近距离触摸和感受深厚铜鼓文化。“铜鼓文化,是骆越民族千年来的精神家园。村寨里的老百姓听闻要排演《铜鼓》大戏,都非常高兴!”副总导演潘荣生说,几次采风,让他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对铜鼓的热爱和敬畏。这种热爱和敬畏,正是铜鼓文化绵延千年而不断绝的“根”。“排演《铜鼓》,是得民心、合民意的。”
新闻推荐
立足民生暖民心 誓将山城变花园——河池市市政管理局促进城市全面发展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韦凯文 韦学铖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勇(前排右三)陪同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黄道伟(前排右二)到在建的民族公园检查指导工作市长何辛幸(左一)带市四家班子领导检查指导第二届园博会河池园工作。...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