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沈应佳
通讯员
廖
华)5月17日上午,刺耳的警报声划破金城江区第八小学上空。同学们用书包、课本或双手护住头部,躲避在课桌旁或课桌下。随后,全校1200多名师生,用手护着头部迅速、有序地从教室撤离至操场,整个疏散过程仅1分35秒……这是正在举行的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教会学生如何自我避险,是河池市“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河池现有中小学校、幼儿园4000多所,在校(园)学生73万多人。近年来,河池市以“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主线,以学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全市教育系统没有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学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法宝,被列为河池学校工作的头号工程。河池市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考评办法》《防汛应急预案》等21个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将学校工作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制度化,并逐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形成制度管人、管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工作格局。
提升学校安全保卫“三防”建设水平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河池市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加大对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的投入。全市学校配备享受财政补贴的安全协管员1256人,配备对讲机、警棍等安全保卫器材15000多件、安全视频监控系统580多套,一些学校的监控系统还与公安部门联网,实施安全保卫“天网”工程等,学校“三防”建设水平得到提升。
学生在教室学习,校舍成为最重要的安全防护对象。市教育局项目办主任伍宁介绍,自2009年广西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以来,河池市中小学校舍都建有“健康档案”,从各县(市、区)教育局或学校保存的档案中可以了解到每一所学校、每一栋校舍的施工图、规划图、招投标文件、验收合格报告、安全状况等。“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安全更有保障。”伍宁说。
河池是劳动力输出大市,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成关注重点。在工作中,河池市多管齐下,通过调查摸底掌握在校(园)留守儿童的底数,并建立起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采取《给家长的一封信》、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监护人)的联系,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和安全情况。同时,建立起代管家长制: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代行家长的部分职责,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与留守儿童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制度,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此外,还按照“就近就便、重在实效”的“手拉手”互助活动原则,发动同乡、同村或同校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大龄留守儿童和小龄留守儿童之间结为“手拉手”小伙伴,营造互助互爱互管的氛围,共同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中,河池市强化部门配合,教育、综治、公安、交通等部门形成了维护校园安全的合力。
市教育局局长陆程说:“校园安全管理,领导重视是基础,预防为主是根本,健全制度是保证,创新管理是关键。河池市教育系统将继续抓好学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为学校工作创设平安、稳定的环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闻推荐
(下转第七版)根据《河池市城区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办法》(河政发〔2009〕52号)的规定,以及保障户提供的年审材料,经审核,以下家庭原则符...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