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墨镜,立领的POLO衫,一身酷酷的造型,眉宇间透露着帮派老大的气质。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罗仕勇时的样子。完全不像一个在偏远山区扎根育人多年的乡村教师。
放弃梦想
1995年,23岁的罗仕勇从当时的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天峨县三堡乡。开始在三堡中学做起了老师,令他没想到的是,竟会在三尺讲台上一待就是18年。
出于对美术的爱好和狂热,1997年,他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深造自己钟爱的美术。两年后毕业,他的很多同学都远赴广东做设计师,开画廊,都当上了老板,可因家庭的原因,罗仕勇还是回到三堡中学做老师。从1999年开始的两年时间里,罗仕勇的同学一直动员他去广东发展,甚至为他安顿好了一切,去了或许就能圆梦。这时的罗仕勇内心开始有了挣扎,一边是梦寐以求的事业,一边是日渐老去的父母。虽然,他家里有四兄弟,但每一个都走出大山开创了自己的天地,就他还留在父母身边。经过内心的挣扎后,他觉得身为家中的长子,应担当起孝敬父母的重任,为此毅然放弃了同学的邀请,安下心来留在父母身边,继续做老师。18年后的今天,他对记者说,自己无悔当初的选择,甚至感觉活得更实在了。
正人先正字
在学校里,罗仕勇是个出了名的“爱管闲事”,他的同事说,就算不是他的学生,只要看到学生有什么做得不对的,他就会找那个学生来聊如何做人。罗仕勇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重父母,才学会尊重别人;一个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才会读书。因为偏远山区条件落后的原因,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走出去,但是,学会做人就能改变人生!直至今日,已走上社会多年,曾经受他教育过的学生,都觉得罗老师当年说的终身受用。
罗仕勇的美术课有个特点,每个班一周有两节课,他一节教美术,另一节教写字。为什么这样呢?罗仕勇说,农村环境条件差,即使学生对美术产生了兴趣,但家里也供不起日后那昂贵的学费,还不如教写字来得现实。在他看来,正人先正字,学生把字写好了,自然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偏远山区,教育资源落后,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城市。但在罗仕勇觉得没有好坏之分,哪里都一样。所以他在新生上初中后的第一节课,都会和学生说,作为一个三堡人,勤劳、质朴、善良的品质不能丢,因为那是农村人的根。在罗仕勇的脑子里,教书不是他的重点,育人才是目的。
画艺精湛
身为“红水河画风”的一名画家,罗仕勇不仅爱美术,而且画艺精湛。更重要的是,作为蓝衣壮的后代,他一直认为,蓝衣壮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忧苍绵长的民歌,精彩多变的刺绣图案,简洁明快的民族服饰,是三堡蓝衣壮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罗仕勇一直在想如何把自己的民族文化给推广出去?他大胆地对蓝衣壮妇女的服饰进行了改良设计,在其原来服饰基础上加以整改,以花为主体,并在花的四周镶以鸟禽,用花藤把花与鸟禽缠绕起来。并以手工刺绣的方式,把蓝衣状民族的文化跃然于服饰上。在近两年的三堡桐花节上,他的这一设计受到众多游客和业内人士的大加赞赏。
而在罗仕勇的美术课堂上,学生都以学习当地的民族图案为主,从结构到剪纸,以至后来的颜色搭配,都要求非常严谨。他说,一定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的东西不能丢,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在三堡,留守儿童占50%之多。如何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罗仕勇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够把三堡蓝衣壮的刺绣工艺改良为具有现代装饰性的民族工艺品,并把它推广到外面。这样,就能把外出的绣手召回。“到了那时候,母亲既可以在家刺绣,又可
新闻推荐
凤山讯
10月9日,经凤山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多次调解,受伤致残的龙某获得某木业公司赔偿46702元。2012年6月8日,天峨县的龙某...
天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