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庐剧团改制前属于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原有编制54名,因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投入偏少、管理乏力等诸多原因,年演出场次很少,演职人员长期靠政府差额补助的三四百元工资勉强度日。到2008年,绝大多数人员离职谋生,剧团基本处于瘫痪状态。2008年10月,借文化强市的东风,根据市场和群众需求,县委、县政府决定大胆尝试管理机制及投入机制改革,在原县庐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长丰县文艺工作团,并出台了系列扶持措施:对达到一定年龄和工作年限的老人员准许提前退休,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同等待遇;对一部分年龄相对较大,且达不到退休条件的人员择优录用到其他事业单位;从全省乃至全国艺术院校新招聘20名年轻专业演员充实剧团力量,实行合同制聘用管理;投入上按照年人均经费18000元,重新核定编制40名,增人不增经费;限定每年完成文艺演出基本任务100场次以上,与投入经费挂钩;剧团团长实行聘任制,管理层由团长委任。系列举措让剧团绝处逢生,短短一年时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后来的转企改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改制后成立的县新欣艺术团,于2011年元月3日正式运转。新成立的新欣艺术团现有演职人员45人,其中:返聘原文工团人员15人,新聘人员30人。艺术团下设艺术委员会、演员队、舞美队、办公室、企划营销部、财务科6个部门。
新组建的新欣艺术团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党的文艺双百方针,保质保量地完成我县党和政府交办的各项中心演出任务。以促进长丰五个文明建设为目标,与相关部门密切联系、精诚合作,广泛开展计划生育、民生工程、税法、政法宣传以及送戏下乡等专场演出。按需开设专项演出。走市场、造精品,培养德艺双磬优秀人才。广泛团结各方面、各领域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定位基层,把广阔的农村作为我们的基地,以立足长丰为本,依托省城拓展市场、放眼全国塑造形象。二是拓展思路,勇于创新。逐步地把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企业的特点揉合到一起,更加强化文化服务意识,演出节目不断创新,而且富有地方特色。根据地域的特色、人才优势,结合现代文化发展新形势,艺术团尝试恢复了庐剧这门传统艺术;再按市场需求移植歌舞、小品、音乐快板、器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内容,以此来提高艺术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和受众范围;更加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充分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走多元产业化道路,筹备向广告礼仪、各类培训、艺术讲座等相关领域拓展业务,坚持可持续发展,让改制后的艺术团充满活力和竞争力。三是广纳贤才,培养人才。根据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需求,艺术团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除现有的演职人员以外,根据各类演出的形式与任务,创新用人机制,建立了签约演员、临时演员、项目演员、营销人员等灵活的人才储备、使用和合作模式;聘用本地老艺术骨干,重用中青年演员,着意培养新人,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合理调整演出队伍结构,做到一岗多能,岗岗出精;采取的“请进来,派出去”方法,请来外地老艺术家“传帮带”,选派演员走出去学习,加快培养艺术新人。四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根据艺术团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智慧,讨论制定了员工守则、员工劳动纪律及处罚规定、员工休假、安全管理、会议管理、考绩、考评、工资分配、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车辆管理等相关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企业、以制度规范行为。坚持民主决策,建立和完善了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管理制度,让职工参与财务收支情况公开监督,参与企业重大运行方案的制订,使职工“知团情”、“议团事”,充分发扬民主,增加透明度。建立以法定代表人负责制、职工当家作主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截止到2012年底,新欣艺术团演出场次已达400余场次,其中包括:参加央视七套录制的《中国长丰第九届草莓节》央视7套直播厅演出、《女村长》县市轮回巡演、县“两会”、县团拜会、县九届党代会,纪念建党90周年专场演出、“快乐周末”专场演出、长丰县“红色文艺进校园”巡回演出、以及长丰县“红色文艺进广场”、全县“廉政文化”专场、“经典庐剧进广场”“送戏进敬老院”、计生巡演、民生工程巡演、普法巡演、综治巡演以及与县文明办、公安、供电等县直单位联办演出,此外,赴县内外开展各类商业演出100场以上。·严太高·
新闻推荐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精神,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新特点,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长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