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县新欣艺术团,在那个面积只有60平米的简陋的练功房里,演职人员的始终认真、投入和自信的排练着节目。就是这个剧团,在重组后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内,精心打造的庐剧《女村长》荣获了安徽省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什么力量在支撑,让这个曾经一度沉沦剧团浴火重生?带着这个疑惑,我多次探访这个群体,想尽快揭开这一秘密……
“早”和“快”让政府牢牢抓住改革主动权
2006年冬,全市解放文化生产力暨文化体制改革大会会后的第二天,县主要领导便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学习讨论,马上组织调研,快速启动落实方案。就在当月,根据县政府长政(2006)14号文件《关于印发长丰县县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意见的通知》,县编办便出台了关于县文广新局报批的撤销县影剧院事业单位的批复,县影剧院转企改制工作率先落下帷幕。紧接着,2007年3月13日,长编办(2007)5号文件《关于明确县广播电视台只能、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的通知》的出台,正式宣告长丰电视台、长丰人民广播电台合二为一,在崭新的“长丰县广播电视台”的招牌刚刚挂起时,其内部制度建设、机制改革同时运作,并很快显现良好效果。2007年10月24日,长发(2007)57号文件《中共长丰县委、长丰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丰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标志着原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局)与县广播电视局所有职能归并长丰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关心”和“耐心”是顺利推进改革的法宝
2010年春,当全国背景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大幕全面启动之时,根据合肥市率先突破的要求,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人员,全面推动全县文化体制改革攻坚阶段的工作。这次改革任务共计包括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合并县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并理顺管理体制、实施县文工团转企改制三大项。
由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文化企业意味着身份转变,所以县文工团(原县庐剧团)转企改制是本轮改革的攻坚之战。文工团人员过去是政府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属于“吃皇粮”一族,而现在转为企业,就是推向市场“找米下锅”,职工的思想一时想不通。县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经过反复酝酿讨论,拿出成熟方案。2010年9月27日,县委常委会专门听取讨论《长丰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人事局、县财政局、县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列席汇报。会议以长发(2010)69号文件出台一锤定音。具体举措是:一是解决剧团遗留历史债务,按照政办〔2008〕54号文件精神,县财政一次性划拨偿还原剧团遗留的53万元债务。二是妥善分流安置原剧团人员,按照合编办〔2010〕28号等文件精神,对原剧团具有事业身份、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演艺人员(含因病、因工致残人员)给予办理提前退休,对原剧团具有事业身份而不符合提前退休且又不适合继续从事演艺工作人员和军转干部向其他事业单位进行分流或者将个人档案挂靠县文化馆,待岗的每月补助基本生活费;剩余人员进行身份置换,县财政一次性拿出经费补齐原剧团职工差额工资并补缴买齐养老保险。三是保证财政投入,继续按照2009年度财政补助72万元人头经费(定编40人)不变。自此,院团改革结束。
在院团改革的初期,大部分职工想不通,县领导多次召集被改革单位职工座谈,讲明政策、征询意见、反复修订改革方案,最终拿出既能保障被改革职工利益,又能促进院团发展的科学方案。
·严太高·
新闻推荐
朱巷东路改造是朱巷镇党委政府2012年实施的一项重点工作,为加快推进这一工程进展,确保群众能够早日住进新房,该镇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紧密配合,保证了此项工程的有序推进。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朱巷镇一...
长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长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