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下塘镇李桥村卫生室,只见这里雪白的墙壁,干干净净的院落,大厅里坐着十几位正在输液的病人边输液边看着电视。三月的阳光,把这里照射的一派安详。
“春季是多发病季节,感冒咳嗽的特别多,都快忙不过来了!”穿着白大褂的陈飞忙完了手里的活,才顾上抬头跟记者打招呼。
今年38岁的陈飞,长得壮壮实实,黝黑的脸上透着健康的红色,说起话来还有几分腼腆。
陈飞说,当初他并不想学医。是当兽医的父亲把他送去学医的。父亲说偏僻乡村,缺医少药,少不了这一行。1997年,陈飞从安徽省职业医学专业学校毕业后,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医。
“我开始干了一年多就不想干了。你不知道,我们这个村在98年还是个三不通的地方,没电、没自来水、没有通讯设施。到了晚上,村医务室里里外外一片漆黑。看到我的同学们都在大城市打工,我感到当村医很没面子。”陈飞说。
那么,多年来吸住这位村医的“磁力”又在哪呢?陈飞说,1998年11月底里的一天深夜10点多钟,相距李桥村卫生室10多里路的幸福村,有位叫甄长德的老人家里来人找到村卫生室,说70多岁的甄长德老人因肺气肿突发,生命垂危,陈飞二话没说,立即起身带上医疗器械,骑着自行车赶到老人家里,给老人吸痰、吊水,观察一段时间,等老人病情平稳后,他才骑着自行车回家,回到家已是凌晨了。外边虽然很冷,但他却睡意全无,“不是你来,我可能就活不到明天了!”想起刚才老人含着热泪拉着他的手说的话,他的心里暖暖的,“活着对别人有用,才活的有价值。”陈飞说。从此,陈飞坚定了当好一名村医的决心,做他们健康的守护神。
2011年6月的一天,上午10点多钟,钱集村陈东村民组60岁的代兴凤老人正在自家的秧田里插秧,突然头晕呕吐,站立不住,倒在了水田里,家里人立即给村卫室打电话,陈飞接到电话后,马上骑着电动车来到代兴凤家里水田边,他顾不上脱去鞋袜,就扑到水田里,当即给代兴凤老人检查施救,诊断为高血压小脑出血,他给老人降压止吐,清理呕吐物,让老人呼吸通畅后,立即打电话通知镇卫生院救护车过来用担架将老人送到卫生院治疗。由于救治及时,短时间控制了病情,为老人挽回了生命。而他自己浑身上下溅的全是泥、水和脏物。
“这样的事太平常了,被病人弄脏衣服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干这一行,就不能怕脏。十几年来早就习惯了。”陈飞憨厚地说。
“现在条件好了,有电、有网络、有自来水,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工作环境,我们再没什么不满意的了。”助理医师杨振南说。
杨振南原来是钱集村的村医,2010年,全县开展民生工程公共卫生网格化建设,将钱集村与李桥村卫生室合并重新组建李桥村卫生室,卫生室有了4名村医,办公条件好了,管理也更加规范了。记者看到在文件柜里,一摞摞村民健康教育资料档案码的整整齐齐的,每一页上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村民健康体检情况。
“我们村子里可少不了这些医生哦!”说起村医的好处,正在接受治疗的钱集村上庄村民组的李广英更是感慨万千。她的慢性支气管炎到了春天就要发作,都是村医们帮她及时治疗。“看一次病,吊一次水只要头十块钱,8块是新农合给,我们只要掏2块就行了,在这看病方便、便宜。”
说起收入,陈飞说,他们村医每个人每个月平均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这是个很光明却没有‘钱,途的事业。”他自嘲地说。镇卫生院的同志告诉记者,下塘镇有70多位村医,年龄大多都在40岁以上,就是因为收入低,又累又辛苦,所以年轻人都不愿干。“但我会一直干下去。”陈飞说。2012年陈飞获得了合肥市卫生监督信息员先进个人。
据县卫生局负责同志介绍,长丰县265个行政村,共有191个村卫室,526名村医,这些村医主要从事慢性病随访,公共卫生宣传,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清理、治疗,特别是在常见病防治、疫情防控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月的阳光把初春的村野,照的暖融融的,照着陈飞,也照在村民们的脸上。
·杨慧·
新闻推荐
为了增强女性的自我保健意识,普及女性生殖健康知识,促进女性的身心健康,3月7日上午,由朱巷镇妇联主办,联合镇计生服务所举办了一场庆“三八”妇女节女性生殖知识健康讲座,吸引了130多名妇女群众参加。...
长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