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安徽日报》头版头条在百姓故事栏目中报道了合肥市敬亭山路椒王面馆老板闫玉强,多年来免费为遇到困难的人送上一碗面的事迹,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等网络媒体也相继报道,报道中称闫玉强系长丰人。为此记者来到合肥寻找这家面馆。
——闫玉强是长丰人吗?
在合肥火车站斜对面、合肥汽车总站旁边,有条敬亭山路,记者找到了椒王拉面馆,店面不大,门口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朋友,当你遇到困难,我们会伸出援手,本店免费提供一碗热面。 ”上面一块红底白字的招牌上,赫然写着:二十年老字号,椒王拉面馆。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排桌椅板凳,清清亮亮,干净利落。
记者并没有标明自己的身份,只是以顾客身份进门要点一碗面,一位年长的老者和一位二十岁出的小伙子,走上来问记者要吃什么面。粗的细的辣的不辣的。点好了面,付了钱,记者问哪位是老板呀。小伙子幽默地反问,你是问现在的老板还是以后的老板?见记者有些疑惑,小伙子说:“现在的老板,我们什么时候叫他退,他就退!”“为什么呀?”“我是他儿子,我说了算!”胖小伙说的在坐的人都笑了起来。
记者故意问50来岁老板,听口音不是本地人呀?
“我是长丰人。我叫闫玉强。我家在长丰县左店乡高闫村前东村民组。20年多年前就出来了,家里还有二哥闫玉文在高闫。”
——二十年辛苦攒家业
闫玉强家共有兄弟姐妹6人,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父母年龄较大,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去合肥打工,用板车帮人家拉石头、黄沙,16岁的他,一步路几滴汗,一个月挣个200多块钱,贴补家用。1980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参军入伍,报效祖国,走进了军营。“在部队接受锻炼和教育,对我这一生影响都很大,知道很多做人的道理。”闫玉强说。
闫玉强退伍还乡后,他走村串户卖过冰棒和大饼。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结识了妻子左家美。左家美家住在左店乡街上,家庭条件比闫玉强家好,家里不同意, “只要人不懒,还怕弄不到吃的吗?”左家美说,于是,她们一起来到合肥,给人家打工,学习做小吃生意。“只是吃的东西,我一看就会做。”由于他们能吃苦耐劳,边干边摸索,很快在当地站住了脚跟。当时合肥做拉面生意不是太多,有名有红宝石拉面、刘四拉面、李五和闫玉强,他们先后美菱冰箱厂附近、汽车东站等处做过拉面。当闫玉强听说自己的同乡代集的陈太刚也想跟自己学做拉面,便把他带在身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做拉面的手艺传给了他,后来带动了代集10多个人学会了做拉面,他们相继在合肥及外地开起了自己的拉面馆,靠着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我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赚点辛苦钱。”闫玉强说。
——二十年送面不寻常
闫玉强夫妇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乐善好施。说起送面的经历,闫玉强说:“印象最深的是在1992年在美菱冰箱厂大门前摆拉面摊时候,那天我看到旁边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男孩眼瞅着面碗不说话,心想这孩子肯定是饿了,一问才知道男孩祖籍山东,父母双亡跟着哥嫂在附近卖菜,因为与嫂子发生口角,离家出走,身上仅有的80多元卖菜钱也丢了。那孩子已经饿了两天了,身上没钱,又不好意思开口。”
闫玉强的爱人左家美说,“我给他煮了一碗面,见他没吃饱,又煮了一碗给他,还给了他10元钱,孩子临走前,把身上仅有的一杆秤留给我们做念想。”左家美说,“从那以后,不管在哪,每年都断断续续送面给困难的人吃。”
“一碗热面,几块钱,无所谓的。”闫玉强说,“今天早晨还有个聋哑女过来吃了碗面走了,临走的时候,她双手合拾,鞠躬表示感谢。”
——送碗热面也送份尊严
2012年11月5日,闫玉强家的椒王面馆迁到了敬亭路上,“这里临近火车站和汽车站,过往的民工和学生特别多。身上缺钱是常有的事,给他吃碗热面,可以不让他饿着。”闫玉强说。
今年过罢春节,一位在这里吃面的外地人,看到闫玉强一家送面给有困难的人吃,当即从身上掏出350元钱给闫玉强说,“我也来献份爱心,让你来资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吧。”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不说,只说,就叫网友吧。”
“我不能淹没了人家的爱心,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当你需要,我们毫不犹豫地为你下碗面,所以才在门口放了这块牌子。”
老闫家的面大碗卖8元钱,小碗卖7元钱,而每月还有5000多元的房租和物业管理等费用,他们一家五口,除了大儿子闫伟让别人聘请去拉面,其余几个人都吃住在这里。他们的收入并不多。
记者问牌子挂出去后,万一来的人多了不给钱,小面馆会不会吃得消?
闫玉强说:“我相信每个过路的行人,如果不是真没有办法,他是不会来骗我一碗面吃的。”
记者问你可以送点素面,少点配料来降低一点成本呢?
“我送的面,份量和配料一点也不能少,因为一个既然需要这碗面的人,也更需要这份尊严。”
——一碗面真的温暖了一座城吗?
一碗面真的能温暖一条街,温暖一座城了吗?记者边吃面边发现,已经过了吃早饭的时间,而陆陆续续来吃面的人却不少。
一位在吃面的年轻女孩吴双告诉记者,她家就在附近,因为椒王面馆的面好吃,她经常在这吃面,看到媒体的报道后,没想到老板不仅面做的好,心肠还这么好,她把椒王面馆的故事告诉朋友,朋友特意从磨店赶过来和她一起来吃面。
和她一起吃面的应小云说:“一碗面的事小,但意义却很大。我们之所以赶来吃面这件事本身就是对老板这种做法的感动和支持。”
正在一边吃面的从太和到合肥来出差的个体牙医陶志友,听着大家都在说着椒王面馆的故事,当即陶出100元钱来给闫玉强说,“今天遇到这样的事,我很感动,我也来献份爱心吧!让我的钱也留在这里,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正来为店里送饮料的两个小伙子,也不禁每人掏出10元钱,献上自己的爱心。“这两个小伙子,送一箱饮料才只赚一元钱,捐10元钱真不少了。”闫玉强说。
记者看到柜台上有个账本,上面写着“车牌号皖AE5001,三人三碗面,300元钱”“车号皖A910xx剩下45元钱”等字样,有些疑惑,左家美告诉记者,这上面记着的都是没钱吃面人的姓名和献爱心人士和姓名。有的好心人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姓名,所以我们就记下了车牌,有的走的匆忙,车牌号都没记全。
“记账不是为了让吃面的人还情,而是要记住来这里献爱心的人,给人家一个交代。”闫玉强说,“现在来吃面的人多了,有的人吃给个10元钱,不要找零钱就走了,剩下的这三两块钱,我也把它记在账上,作个纪念。”
记者算了算,从4月份以来,面馆共为14个人送面,共收到爱心人士捐款930元钱。
算完这笔账,记者长长舒了一口气,看来有爱心的人,要比需要帮助的人多的多啊!
记者问老闫的二儿子那个胖小伙闫安:今后你如果当老板,还会这么做吗?
“只要店开着,就会一直做下去。”小伙子爽快地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告诉我们要积德行善,多做好事,我会一直记着父母的话,如果今后找女朋友的话,我也要找个有爱心的人,她也要这么支持我才行!”
胖小伙的一番话,说的记者的心也暖暖的,这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滋长着温暖的故事,温暖着一个个走过这里的人。小小的一碗面,不算什么,但它唤回一份感动,唤起一份爱心,唤来了人间温暖,在这条街,在这座城,弥散开来,让这种正能量传递的很远远。咱长丰人走到哪都是好样的!上图为椒王面馆快乐善良的一家人。下图为闫玉强、左家美夫妇在为客人做拉面。
·杨慧·
新闻推荐
5月29日,杜集乡计生办开展“5.29”计生协会宣传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政策、生殖健康和避孕知识的咨询。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为前来咨询的群众发放避孕药具,散发《计划生育政策须知》、《关注女性生殖健...
长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长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