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利用,居然种出了‘小金伞’……"阳春三月,庄墓镇杨湾村村民孟令海十分高兴,一脸喜悦,让村民们十分羡慕。
原来,多年来种植蘑菇致富的孟令海所说的“废物"是棉籽壳和麦秸、稻草等秸秆,他用这些“废物"种出了被他称作“小金伞"的小朵菇。孟令海说,目前,他利用房屋前后一亩多空地建起6个蘑菇大棚,每年可产蘑菇10多万斤,纯收入12万元左右。现在,他种植蘑菇的“产床",全部使用的是棉籽壳、麦秸和稻草,这对于一些农民来说是废物,对他而言却是个宝,因为这些废物可转变为农作物的天然有机肥料,种植出的蘑菇不仅成本低,品质好,而且效益高。
据了解,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灵芝、虫草、松露、百灵和牛肝菌等。食用菌生产,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一项富民产业。
在长丰县,像孟令海一样种植蘑菇致富的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小蘑菇真正成为了农民致富的“小金伞"。
秸秆“变身"长出菇,点草成“金"铺富路。这是人们对于长丰县义井乡向东村蘑菇种植户夏传录的称赞。现年34岁的他,2013年利用稻草和麦秸试验种植20亩“大球盖菇",获得了亩均2万多元的纯收入,亩均能消耗秸秆7500公斤。去年 3月,河南一家食用菌研发生产企业负责人专门来到他的基地考察,还在考察后决定与他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生产大球盖菇菌种,以满足华东地区大球盖菇种植户就近采购菌种的需求。
长丰县俞岗村村民、水湖镇巾帼创业带头人杨红于2007年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建起一个大棚种植蘑菇,当年就收入2万元左右。2009年,她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个大棚,品种也增加了,以适应普通消费市场的金针菇、平菇为主,以杏鲍菇、鸡腿菇等高档食用菌为辅,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在发展中,她申请成立了富氨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吸纳更多的社员参与种植蘑菇。
蘑菇“住"上了空调房,这是长丰县吴山镇涂郢村农民邓光政创造的“神话"。2007年,他投资700多万元回乡建了三个约4万平方米的设施栽培厂房,并给每间厂房内都装上空调,自动调温,全封闭种植。“优越的生长环境",不仅让金针菇品相好、味道正,而且提升了金针菇的“身价"。他用空调房种植出的金针菇全部销往合家福、华联等大超市,并与合肥蜀王、傣妹等火锅店签订了常年供货协议,产品供不应求。去年,他还从日本成功引进新品种——海鲜菇,在此基础上将继续引种茶树菇、大球盖菇、猴头菇等品种,以此壮大食用菌产业。
在众多农民积极创业、种植蘑菇致富的同时,一些企业看好发展前景,纷纷投资兴业。
安徽朝晖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食用菌大棚栽培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在长丰县下塘镇朝晖社区利用1200亩林间进行蘑菇生产。目前,公司建成投产大棚200多个,年产食用菌20万公斤,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
长丰县四龙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苗木、花卉生产及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该公司在长丰县双墩镇总投资4600万元,规划用地75.5亩,项目分三期建设,一二期建设年产6000吨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基地,三期建设年深加工10000吨鲜菇的加工厂。公司在常年培植杏鲍菇的基础上,发展其他食用菌,以带动周边广大农户共同种植,致富奔小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蘑菇种植大户、种植企业的影响和带动下,长丰县特色农业产现出一项新兴产业——食用菌产业,并且渐成气候。去年12月3日,该县50多名“种植达人"聚会,成立了长丰县益康食用菌协会,决定走“抱团"发展之路。他们表示,将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做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运作,努力把食用菌这个变废为宝的富民产业做大做强。图为吴山镇一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金针菇生产现场。
(杨维礼)
新闻推荐
朱巷镇庞孤堆社区居民丁兆文去年投资400多万元在当地租地600亩开展挖塘养鱼、栽植苗木、林间养鸡等综合立体种植、养殖业。丁兆文介绍说:“循环种养,绿色生态,互利多赢,收入大增。"(余先智...
长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