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长丰 > 正文

住进“科技房”生活“绿色范”——从居住环境看沧桑巨变(4)

来源:肥东晨刊 2019-07-15 08:56   https://www.yybnet.net/

夏至之后,气温逐渐升高,走进王源金的家,瞬间感觉凉爽了很多。在筒子楼里住了大半辈子的王源金没想到,自己能住进冬暖夏凉的“科技房”。做了几十年泥瓦匠的严太明也没想到,如今自己住的房子不用砖头、混凝土,却比砖混结构的房子更结实、保温和舒适。

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从“土坯墙、茅草房,一到下雨就犯愁”到“搭积木、建别墅,房屋安全又舒适”。几十年来,建筑材料不断提档升级,房屋设计日益精致美观。“民以居为安。”如今,城乡住房越造越好,生活越来越美,老百姓的居住获得感明显提升。

从“竹篱茅舍”到“科技别墅”

以前家里墙壁易裂开、屋顶会漏雨;现在住的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不仅施工速度快,而且住着安全舒适。

今年56岁的严太明是长丰县义井乡知名的泥瓦匠,但他家的房子并不是他自己建的。

6月22日,记者来到车王村,只见村里白墙黛瓦的江淮民居风格“小洋房”十分醒目,其中有一栋就是严太明的家。“之前政府说要建绿色装配式建筑,村里人都不懂,大家跑来问我,毕竟我盖了大半辈子的房子,但装配式建筑,我也没听过。”严太明一边说一边带路,“你看,这就是我家,两层小楼房。”

从外观来看,严太明的家与一般建筑并无区别。

“之前大家很担心,房子2个月就建好了,不知道质量怎样。”去年5月,村里大部分居民都搬进了新房子,严太明说,“现在大家住了1年多,觉得新技术就是不一样。这个天气,外面热得很,家里温度至少要低三四摄氏度,舒服得很;隔音效果也好,关上门窗,外面的噪音一点也听不见。”

据了解,传统施工中,需将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浇筑,墙面用砖头一块一块砌筑而成,缝隙多且不平整,不少居民在入住一定年限后,墙皮可能出现剥落、裂缝;而“装配式”建筑,则是把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也就是“积木”在工厂里预先生产好,运到工地后简单地组合、连接、安装即可。

有些人对装配式建筑的“拼装”存在误解或知之甚少,一听到这种方式就怀疑房子的质量。“实验证明,就算遇到8级地震,房屋也会安然无恙。”车王村绿色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合肥国瑞集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仇多宏介绍道,“不少村民第一次看到轻钢住宅可能会联想到工地上简易拼装的活动板房,传统的冷弯薄壁型轻钢构件两侧覆盖板材中间填岩棉看起来很像‘空心墙’,我们研发了一种新的密实墙体构造形式,以轻钢轻聚合物墙板取代目前轻钢住宅的‘空心墙’,让老百姓住着更放心、更安心。”

车王村村委会主任严太新也住在绿色装配式建筑新房内。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很多人家拆掉了最早期的‘竹篱茅舍’,盖起了新房子,但以前的房子抗震性能、安全性能、卫生条件、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严太新说,“住了几年,家里墙壁裂开、屋顶漏雨是常事。去年大家搬进按照村里人生活习惯设计建造的‘绿色别墅’,都觉得比自家建的房子好,住着舒服。”

从“栖身之所”到“宜居之选”

以前住的是筒子楼,没有厨房、卫生间;现在住进了高档小区,房间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都很好。

乡村房子“有范”,城里的房子也在发生着变化。

6月底,记者见到了住在合肥市科学家园小区的王源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住的都是单位的房子。一般都是三四个人住一间房,结婚后需要单独搬出去的,一家人也挤在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平时做饭就在楼道里面,上厕所则需去附近的公共厕所。”今年69岁的王源金回忆道。

王源金所回忆的居住条件,接近当时筒子楼的状况。过去的房子一般由一条长长的走廊连着多个单独的房间,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而筒子楼主要的问题便是人均居住面积过小,每户只有一个居室,全栋没有厨房。因此造成的最大困难便是,大多数职工成家后,加上自家长辈和小孩,常常是三代共居一室。

“我结婚之后,分到了一间半房子,另外半间房是跟同事合着住,放放东西。”王源金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木窗户,不仅不隔音,而且不保暖,最怕就是一到隆冬季节,水管被冻坏。”

王源金的同事、今年68岁的郑圣贤也深有同感,“那时候能住上筒子楼就不错了,很多人住的是平房,夏天潮湿、冬天阴冷,上个厕所有时候得排个把小时的队”。

上世纪90年代,王源金和郑圣贤搬进了楼房。“我们当时的居住环境在合肥还算不错的,但也就六七十平方,房间都很小。”郑圣贤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来到他现在位于合肥市科学家园小区的家,“楼下120多平方米,楼上60多平方米,我住的是顶楼复式。”

走进郑圣贤家,一股清凉扑面而来。“您家开空调了吗?”记者问道。

“小区在建造的时候,就采用了地源热泵冷热源,家家户户都有中央空调。”郑圣贤解释道,“室外有30多摄氏度,但我家只有27摄氏度。中央空调每年运行8个月,冬季供暖、夏季供冷,非常舒适。费用也较低,每年每平方米只需22.5元。”

郑圣贤笑着说:“就算没有中央空调,我们现在住的房子,保温性能也比上个世纪的住房好多了,不开空调,温度也比室外低不少。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户,不仅隔音效果好,保温效果也很好。”

住得舒心,离不开住得安全。在科学家园小区的监控中心内,偌大的房间里摆放了几十个监控屏幕。“不管是电梯间,还是小区入口,抑或是停车场,我们都有监控。”王源金说,“小区道路好、绿化好,健身设施完善,还得让我们住着安心。”

从“陋室简居”到“绿色优居”

以前房屋没设计,资源、空间都存在浪费;现在讲究户型和设计,住宅能够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环境

“我从上世纪90年代结婚之后,就在这里卖肉、卖菜。”6月21日,记者来到长丰县吴山镇官府社区,在路边遇到了张云,“20多年了,这房子,我住够了。”

张云口中的房子,就是摊铺后面的平房。

“这房子有多大面积啊?”走进张云家,虽然外面阳光很大,但房间里采光并不好。

“4间房,至少也有100多平方米吧。”张云答道。房子面积不小,室内空间看起来却很拥挤,每个房间里都摆放着很多杂物。“没有厕所和厨房,我就在摊子旁边,搭了一个小房间煮饭。”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农村住房,面积都不小,空间却很狭小。“长期以来,农村住房大多数采用分散自建的传统建筑模式,即按照经济实力,寻找村里的泥瓦匠自建住房,缺乏设计,更谈不上居住空间的划分。大家问你家新房多大,人们普遍的回答都是几间房,而不是具体面积或者几室几厅。”严太新说。

据了解,安徽省正在积极组织开展规划、建筑、景观等方面的设计人员、优秀团队下乡,发挥好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坚持以村民为主体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推行共谋共建共评共管共享的规划建设理念,切实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组织技术力量,编印实用、经济的农房设计图集,免费发放给农民;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房建设开展技术指导。

张云家房子的后面,几百米处,装配式农房建筑正在施工中。“这房子不仅材料先进,而且设计得也好。外观好看不说,空间布局也合理。前面有院子、后面有露台,很符合我们村里人的生活习惯。”张云笑着说。

从“陋室简居”到“绿色优居”,除了绿色装配式建筑,很多城市小区内都有绿色建筑的痕迹。“以前居住的楼房地下停车场内,都是日光灯,又压抑又浪费能源;现在住的新小区,地下停车场里也有日光射入,节约资源,人在地下室里也觉得很舒服。”合肥市居民廖德昭说。“我们小区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太阳能面板,除了冬天的阴雨天气,基本不需要用电。”郑圣贤说。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与普通建筑相比,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集成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配置、太阳能地热能利用、空气质量监控自平衡系统、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可有效解决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70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显著增大,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在越来越“科技”“绿色”的住房里,人们描绘着未来的幸福生活画卷。

(《安徽日报》6月26日第五版记者何珂)

新闻推荐

方圆社工促婚姻家庭和谐

长丰县民政局将婚姻工作中专业服务性较强,适合社会化的工作内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合肥市方圆社会...

长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住进“科技房”生活“绿色范”——从居住环境看沧桑巨变(4))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