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炳成(1880年—1937年),字幼泉,颍上县半岗店余庄人。其父余智泉,清朝贡生,终身从教。1900年,余幼泉进学中秀才,负文名,旋进选优贡。1901年,各地官绅纷纷响应清廷的兴学诏书,将书院改为学堂,余幼泉任颍上县第一所新式学校“颍上官立高等小学堂(由梧岗书院改办)”学监(监督起居,相当于教导主任);1904年,他从两江师范毕业,因学习成绩优秀,被选派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学成归国,又被选入中国教育参观团,赴菲律宾等国考察、访问。
余炳成矢志教育救国,时逢辛亥,军阀混战,余报国无门,乃回归故里,躬耕农桑。1912年,柏文蔚督皖,任命徽州举人江彤候为安徽教育司长。江视察江北,途经颍上,得悉幼泉为优贡留日生,遂相邀结为知己,延聘为颍上高等小学校(颍上官立高等小学堂)校长。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颍上官立乙种蚕桑学校。1913年,余幼泉奉省府之命到阜阳筹建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校长。余到任后,为三师广揽人才,延聘前清进士、举人中的学者、名儒,如含山县的许成才、和县的汪升远,全椒县的汪伦元等教导学生。名师出高徒,加之余幼泉治学严谨,治校有方,三师教学质量很高,为阜阳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教育骨干和精英,成才者甚多,如当代著名作家、教授李何林、李霁野、韦从芜、韦素园等都是三师的学生。
余幼泉廉洁治校,克勤克俭,把节余的学生伙食费和学校办公费积聚3年,并把自己结存的数千元俸给捐出,在阜阳城三里湾购地建筑新校舍(今阜阳县粮食局旧址),将三师由城内贡院迁至新址。余在三师任职5年,成绩卓著,安徽省国民政府明令嘉奖,并赠“顽廉儒立”匾额一方。
1918年,余幼泉当选安徽省议会二届议员,离开三师赴省会安庆,兼任省立一中校长。期间,他曾多次参加反安徽军阀的斗争。1920年,安徽省督军倪嗣冲党同伐异,操纵贿选,余幼泉落选后返故里闲居,率乡邻毁神庙,创办颍上县第三高等小学(岗店清凉寺)。1921年,安徽军务帮办马联甲拟削减教育经费,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纷纷结队到省议会请愿示威,马联甲下令开枪,制造了“六二”血案。余幼泉等联络教育界,通电全国,得到社会各界的声援,迫使省议会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方案。1922年,北京政府宣布倪氏操纵的省议会选举无效。1923年,余幼泉等组织赴京要求裁减军备请愿代表团,北京当局不予置理。
余幼泉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自叹无力挽澜,乃脱离政界,专事教育与著述。他爱书成癖,家藏珍本数十万卷,其中有不少稀有版本。他家的藏书,都仔细作了分类、编号、登记,均有“颍上余氏藏书”印鉴一方,为安徽省著名藏书家之一。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尤长于史学,著有《唐略》一书。1934年应省府之聘,他出任安徽省通志馆副馆长兼总编辑,用三年时间与同仁完成了《安徽通志稿》。1937年,余幼泉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安庆,时年57岁,葬于安庆菱湖之畔,遗嘱将所藏图书十数万卷献赠省立图书馆,原安徽省立图书馆专辟“幼泉图书室”,珍藏余氏藏书。
余幼泉一生廉洁自持,世风败坏而不同流合污,他不事权贵,无奴颜媚骨,为士林之楷模;他在艰苦环境中培养、教育出大批干才,桃李遍于四海;他捐献大批藏书,惠及后人;他治学严谨,在安徽史志建设上作出了显卓贡献。
(作者系阜阳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新闻推荐
晨刊讯 12月16日上午,卧牛山街道召集桥东、桥头、山口3村主要负责人召开村级电商服务站人员筛选专题会议。 街道相关负责人对服务站人员的年龄、学历、电脑操作、网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