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纯老人
○崔学纯说,做人要不断加强学习,增长知识
○在与乡亲们交流学习心得
○寻找自己需要的图书
○读者在文化室内翻阅资料
○读者在文化室内读书在肥东县包公镇大崔村,有一个内容精致的文化活动室。活动内容分有图书室、藏品展示室以及名人书画等。这个文化活动室的主人名叫崔学纯,已年近耄耋之年,是位退休的老工人。他用自己多年的积蓄,打造在乡村属于一流的文化室,把精神食粮向乡亲们传送。同时,也算给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一点余热。
崔学纯,出生于1938年。16周岁时主动报名参军,开始去部队当兵,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海军战士。
军旅生涯5年之后,崔学纯转业回到地方,被安排在安徽省交通厅下属的安徽轮胎厂工作。随后,调入安徽省交通学校任教。随后,又考取了安徽教育学院(即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就这样,崔学纯带薪又读了4年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安徽轮胎厂质检处工作。时间不长,又到省委党校学习。党校学习结束后,随省委组织部社交工作组到巢湖市柘皋地区担任社交工作。
1988年,崔学纯“下海”去了深圳,先后在一家台资企业及政府部门任职。在深圳打拼的日子里,崔学纯勤奋敬业,刻苦学习,先后撰写了几十篇相关经济发展的文章发表在各类刊物上。其中《试论环境是生产力》这篇论文获得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一等奖。论文《重视公厕建设,推动文明进程》,先后被30多家报刊转载。在深圳工作期间,因为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宝安区政府嘉奖和深圳市的表彰。2004年和2009年,先后获得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特殊贡献奖”、“共和国建国60周年优秀成果特别金奖”。
崔学纯的人生道路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凭着自己的意志和信念,他跨过了重重坎坷,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在深圳打拼了20年之后,已经年逾古稀的崔学纯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他没有留在省城合肥,而是直接回到了生育他的故乡——肥东县包公镇。他说,故乡难忘,故土难离。多少年来,我对故乡没有多少贡献,但是,即使到了晚年,我也要为故乡做出一点贡献。
2009年,已经70岁的他,毅然回到故乡包公镇大崔村。
崔学纯一生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收藏了很多书籍。别的东西可以在深圳变卖,唯有书籍,他全部打包,托运回了故乡。回到故乡之后,看到家乡也在不断地变化。绝大多数人家都富裕了。但是,唯有精神家园还那么荒芜。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创办一个文化室。文化室里的图书全部免费为乡亲们开放。
图书室自2010年上半年成立以来,已经借出图书共计上万人次。包公、石塘镇的乡镇干部、回乡的大学生,以及在校的中小学生,闲暇时,纷纷来到文化室借阅图书。
崔学纯老人说,我的年纪已经大了,不能为家乡再做什么贡献了。但是,能为大家提供一点精神食粮,也算是献给家乡人民的一点余热吧!
除了创办文化室之外,崔学纯老人还在潜心研究挖掘和研究地方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探源,整理相关的民间传说,然后形成文字,打造成民间故事。他说,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把包公家乡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对外推广。此外,多年来,他坚持挖掘祖国的艺术宝藏,收藏了很多民间工艺精品,作为文化传承。他说,这些都是文化遗产,如果不收集和整理,就会在民间逐渐消失。收藏后,这些民间瑰宝将会永远地流传下去。
本刊记者 叶昌国 文/图
新闻推荐
根据公安部的部署,三月份以来,县公安局国保部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忠诚教育"活动。召开专题会议,集中学习座谈3月7日,国保大队召开“忠诚教育"学习座谈会,传达全省国保反邪教...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