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尧/文 何希斌/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大家都熟知。可是90%以上的巢湖人可能不知道,当年,大禹曾在巢湖一带治水,并在巢湖苏湾司集一带的涂山会盟诸侯,娶涂山女偃攸为妻;他们的儿子夏启后来成为夏王朝第一个皇帝,涂山后来被封为涂山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禹娶涂山”历史。但是,全国有10多个地方叫做涂山,“禹娶涂山”究竟在哪里的争论也自古至今争论不休。
昨天举行的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会暨“禹娶涂山”史实论证会掀开了“禹娶涂山”研究的崭新篇章,与会的中科大宁业高教授、安徽大学周怀宇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靖华博士等各学科专家学者认为,“禹娶涂山”的发生地就在巢湖司集涂山。涂山文化也像有巢氏文化、巢父文化一样,成为巢湖一张瑰丽的历史文化金字招牌。
古代典籍记载有“禹娶涂山”
涂山文化是涂山地域文化的简称。涂山是在巢湖市东北、含山县西、滁州市南的一片古老的山脉,主体在巢湖市东北。涂山文化的核心是“禹娶涂山”,说的是:早期,这里林密水丰,涂山、涂水养育了一个部族,称涂山氏族。涂水上游,近山的地方有时受暴雨和湖水上涨之灾,常常发生水患。在舜禹时代,大禹便被命来治水。
大禹治水对巢湖流域贡献很大,治理了今天的滁河、裕溪河、柘皋河,并在涂山会盟有巢氏、涂山氏等,后夏禹与涂山氏联姻,娶涂山女偃攸,生子启。偃攸为皋陶部族姑娘,名叫“攸”,美丽大方,聪明贤淑,勤苦耐劳,族外人叫她“偃攸”,或叫为“攸女”。我国最早典籍之一《连山易》载有她嫁禹生启的事迹,《史记》说她的名字叫“侨”。涂姓家族将她列为涂氏女远祖,并称其姓“涂”名“娇”,或名“女娇”。大禹治水成功,受禅临政,赐封姻族为涂山国,因称涂山氏。
“涂山在何处”自古诸说纷呈
关于“禹娶涂山”的涂山究竟在哪里的争论,古代就有。早在晋代,著名学者杜预明确指定“居巢县”。唐宋之后,异说又起,至明末而不止。明清时期的巢县贤哲曾为此奋力护卫过。清康熙朝由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玉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相继领衔担任总阅官的《康熙字典》编纂班子,是一个包含了30多名著名学者的权威性、学术性俱高的班子,也是一个治学严谨作风认真的班子。
他们正视“涂山悬案”,进行审慎的考证与研究而给出最终结论:“涂山,国名,在寿春界巢县东北。”并对种种异说作出驳否:“俗谓涂山在会稽、渝州、濠州、当涂、九江,及三巴之江州,并非。”攸女生居籍贯在巢县,即今巢湖市境内。
论证:“禹娶涂山”之地就在巢湖
有巢氏文化、涂山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中科大宁业高教授认为,康熙字典早已写明“禹娶涂山”在巢湖,已经不存在“是不是”“真不真”的争论,可以确定,“禹娶涂山”的发生地就在巢湖。今年开始,“禹娶涂山”及涂山文化研究要站在新的起点,向理论研究迈进、向考古发掘迈进、向涂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迈进。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欢迎与各地“禹娶涂山”及涂山文化的研究开展合作,弘扬“禹娶涂山”及涂山文化大事业。
“九龙攒珠”学者张靖华博士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角度,并结合多次涂山地区实地考察成果认为:一、司集一带分布着大量新石器直到汉代的大型文化遗址,显示这一地区在五六千年前的龙山时代,曾经是一片经济非常发达,人民生活富足的城市群。二、从目前发现的早期石像和当地流传的传说故事来看,对夏禹和涂山的崇拜由来已久。三、尚待最终确认的阜陵侯国遗址,同样显示这一地区在五六千年以来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上述证据,对于论证涂山部落中心区域在巢湖地区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张靖华认为,在文化上的涂山和在学术上的涂山,与事实上的涂山是不同的。
文化上的涂山
文化上看,巢湖北岸的司集一带以目前掌握的材料,已经可以断定是涂山文化极为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区域之一。
张靖华认为,其他的区域,包括怀远,成都,河南三涂山都可以视为涂山文化的组成部分。涂山是夏禹之妻,文献上有时直接称为女娲,华夏视女娲为自己的创造者是合理的,各地的涂山崇拜也都是合理的,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宽松和博大,后人无需因一地的涂山文化而否定其他的涂山文化。
学术上的涂山
学术进步的重要机制是思想自由。至少从汉晋开始,学者们已经出现了对于涂山何在的不同意见。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多涂山说。应该充分肯定巢湖本土学者如宁教授等为巢湖本地涂山文化作出的不懈努力。
事实上的涂山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于早期先民的生活方式的理解至今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文献所能提供的“分辨率”又远远不够,完全从文献出发,有时候会造成很大的困惑。因此造成了对于上古史实解释的异化,这是正常的。但随着考古,现代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综合学科的持续跟进,相信不久的将来,远古涂山的面貌,将更为清晰。
巢湖民歌与涂山文化间的不解渊源
涂山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既证明涂山是“禹娶涂山”发生地,巢湖是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又印证和解释了司集这里为何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巢湖民歌的创生地和传承地,并将巢湖民歌的历史向前推进了4000多年。
据介绍,《尚书》、《左传》、《史记》等众多古籍和地方文献都一样地记载,大禹新婚第5天就离家而去,履命治水,忘我无私,久久未归家门。攸女想念丈夫,确认自己怀孕之后,更是扶门望眼欲穿,嘴里重复哼唱着4字歌——“候人兮猗”,意思是“我在等候你的归来啊!”
这首《候人兮猗》文史价值极高,它是我国现存文献中的第一首情歌,第一曲“南音”。“南音导其源,楚辞盛其流。”攸女被推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诗人。巢湖市东北司集一带的涂山区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民歌的主体产生地,是南音的发轫地,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民歌诞生地。
“涂一、涂二、涂三四,涂妈妈生了个夏皇帝。吃新米,挂涂牌,大雁不来小燕来。”这是司集当地流传悠久的一首歌谣。那浓浓的乡音,既佐证了“禹娶涂山”的历史,也表明了司集民歌与“禹娶涂山”、涂山文化之间的不解渊源。
新闻推荐
退休干部喜获春节“红包” 巢湖市共向1500多名退休干部发放慰问金75万多元
晨刊讯 日前,记者从巢湖市人社局获悉,市委、市政府心系退休干部,决定给市直机关、乡镇街道的退休干部,发放2016年春节慰问金。 根据巢湖市相关文件精神,市政府拨出75万多元财政专款,由市人社局负责向...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