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到2015年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其厚重的五年。总体上看,可以用五个“明显”来概括巢湖市近几年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三次产业比例由12:54:34调整为10:58:32。累计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81亿元;完成工业投资349亿元,年均增长20%,规上工业总产值1526亿元,年均增长14%;实现旅游总收入68.7亿元,年均增长25.7%。
二是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完成投资81.4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44.2平方公里;改造升级城区道路51条86.3公里、国省干线公路163公里、农村道路978公里;完成水利建设投入29亿元、土石方8206万方;美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2.93亿元,整治中心村、一般村合计145个。
三是改革开放明显加快。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先后组建43支驻外招商队伍,成立17个异地商会,累计招商引资682亿元,年均增长17%。
四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67家非深加工矿山、54家花炮生产企业、156座石灰窑关闭退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梯次推进,造林绿化1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2.9%增加到29.3%。
五是社会保障明显加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全面并轨,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67亿元,一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等民生热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四个方面成绩突出
回顾五年来的丰富实践和积极探索,巢湖市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来之不易、值得自豪。
等高对接、加速融入,省会意识牢固树立。我们严格落实国家、省市行政区划调整等工作要求,顺应全市人民群众期待,以省会为标杆,等高对接、加速融入,实现了观念、体制、机制与合肥先进理念、成熟模式的快速接轨。城市规划上站在了“合肥高度”,维护民利上借鉴了“合肥模式”,工作推进上彰显了“合肥速度”,工程质量上体现了“合肥标准”。“产业高地、旅游胜地、生态之城”的城市定位得到广泛认同、合力共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省会意识逐步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负重求进、克难攻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面对经济下行、体制转轨的双重压力,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双重矛盾,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在发展中解决人员安置、三产下滑、产业转型、要素制约等问题,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实现年均增长9.5、30.7、10.7、15、8.8个百分点,2012—2014年连续3年进入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2013年跻身中部百强县。
逆势求胜、创先争优,发展信心日益提振。在整体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我们尽心竭力、善作善成,逢冠必争、遇奖必夺,一次次谱写了后发先至、弯道超越的新篇章:获评省双拥模范城,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省优秀金融生态市,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县级)、省文明示范市,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市,连续2年获评全省计生先进市,连续5届获得省“江淮杯”评比表彰,获评“2014全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三线三边”环境整治连续3年在合肥市位居第一,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数连续4年位居合肥市前列。
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队伍基础不断夯实。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始终着眼大局、放眼长远,以久久为功的理念、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殚精竭虑、夙夜在公,集中精力、心无旁骛,致力于打基础、强基层、惠民生、聚民心,创造了不平凡的贡献和业绩。这充分说明,我们有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只要我们锐意进取、奋力争先,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巢湖干部队伍仍将大有作为,巢湖这方热土必将大有可为。
新闻推荐
晨刊讯 1月14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恩平来到散兵镇、银屏镇、半汤街道代表团讨论点,参加人大代表对《巢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巢湖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巢湖市人民检...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