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巢湖新闻 > 正文

无需“无冕之王”荣耀,只想与您朝夕相伴

来源:皖东晨刊 2016-11-08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11月8日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本刊记者与您分享点滴从业感受

从业多年,我们从采访对象身上,发现了许多应该秉持的人生信念;探求真相,我们勇敢走进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现场;新兵上岗,我们被采访对象的一句话语深深温暖;时代瞬息万变,我们感谢一位位读者的长久陪伴……11月8日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本刊记者与您分享点滴从业感受,我们不忘初心,唯愿与您一起记录家乡发展脚步,分享每日温暖生活。

走进H7N9禽流感患者病房——

“一定要用真相打破质疑声”

2013年3月,滁州发现了H7N9禽流感疫情,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相继有患者死亡的消息,治疗上又没有很有效的手段,一时间,市民对于疫情是否会大面积扩散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当滁州第一例及第三例感染者相继死亡后,社会恐慌也达到了顶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工作还没满一年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身为记者的自己责任重大。为了最大程度消除禽流感的负面影响,我一边报道权威的预防措施,一边及时跟进滁州的疫情发展。5月份,一个好消息终于传来,第二例感染者从加护病房转入了普通病房!这个消息不仅能打破禽流感不可治的谣言,也能缓解公众心中压抑紧张的情绪。然而消息公布后,遭受了一些市民的质疑:患者是不是康复了?现在的情况究竟怎么样了?我知道,必须进一次患者病房,用亲眼所见的事实,向公众展现无懈可击的真相。就这样,我主动提出,进病房实地采访。作为一名普通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入一名尚未完全康复的禽流感患者病房,我的内心有挣扎、顾虑。然而作为一名记者,一份责任感告诉我,必须有担当!让我激动的是,走进病房后,我看到了精神状态十分不错的患者,他恢复得很好,对于自己能够恢复充满了感恩。走出病房后,医生反复跟我说,“一定要用真相打破质疑声!”

这一次特殊的采访经历,让刚刚工作的我,感受到记者这个职业的分量,信任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4年多来,我陆续遇到很多新闻事件,也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如今,我依然在新闻战线上,不断见证着新闻事件的发生,践行着自己的新闻理想。(记者吕静远)

南谯区80岁老人王成德,5年来举办20多场红色剪报展——

“只要活着,红色剪报展就办下去”

一位老者拉着一个小推车,车上装满了沉甸甸的资料,孤身一人走南闯北,他就是南谯区王成德。虽已80岁高龄,但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活着,就会把红色剪报展办下去。”

提起红色剪报展的渊源,要从1966年国庆节说起。当年,王成德作为安徽省优秀农民代表,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国庆观礼。那段经历成了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刻,自此也种下了红色种子。1991年,王成德定居南谯区乌衣镇后,就开始搜集红色方面的历史报道。机缘巧合之下,2011年国庆节前,他在合肥市图书馆成功举办了第一次红色主题剪报展后,剪报展就此不停歇:芜湖市、巢湖市、黄山市……5年来举办20多场剪报展。

2014年国庆节前采访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和王老保持联系,他时不时还会找我聊聊天,说说自己红色剪报展的情况。“我又不图别人什么,就是想宣传一下当时的红色历史。”王老给我的感觉是:热情、执着、有信念。有时像个老人,聊天滔滔不绝,说到红色革命更是如数家珍;有时又像个孩子,时不时手舞足蹈,高兴时还会害羞地掩嘴笑,甚至还给我吃过酸梅糖。

年纪大了,腿脚不太好,身为晚辈的我几次劝过他可以歇歇了,毕竟家里人都会很担心。他说,腿脚不舒服了,到医院看一看;天气不好时,在家歇一歇;走累了,回家睡一睡;……无论如何,红色剪报展要办下去。

从业12年,我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采访对象,而在王成德身上,我感受到人生是该有些坚持,哪怕这些坚持在他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对自己来说,可以在人生有限的时间轴上留下一笔,足矣。

(记者王 琼)

图为2014年9月29日,老人(左二)在向参观者介绍展览品。(资料图)记者计成军 摄

采访贫困户,却被他的话语温暖——

“不能我一个人脱贫,大家要一起脱贫”

2016年10月12日,当我来到定远县炉桥镇魏岗村村民张功的家中时,被告知张功一大早便去了自家的大棚。来到张功家的草莓大棚,我见到了张功,他告诉我,自己因为父亲和妻子患病,家里十分困难,魏岗村和合肥长丰县交界,长丰种植草莓的经验很丰富,自己就想着也建大棚种植草莓,“虽然想建大棚种草莓,但是一分钱也没有,借助村里和镇上的帮扶,我办了5万块钱的小额贷款,才把大棚建起来的。”张功笑着说。

因为去年的效益不错,今年张功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同村的其他村民也都前来取经,跟着张功一起种植起了草莓,张功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和村民们分享,村里有4户贫困户以及20多户村民都跟着张功种起了草莓。“今年我们一共建了300个大棚种植草莓,我家就建了6个大棚,”张功告诉我,“他们相信我愿意跟我干,我就带着大家一起干,不仅我要脱贫,也要带着大家一起脱贫。”

父亲和妻子患病,还有两个孩子上学,一个人支撑起全家的张功,脸上没有一丝颓废,在整个采访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张功带着希望和憧憬的笑容,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已年近不惑的汉子。今年就能脱贫的他,想得已经更远,张功告诉我,他和其他种植户准备成立草莓种植合作社了,希望能将魏岗村草莓种植园变成远近闻名的草莓基地。

吃苦耐劳、充满希望、乐于奉献……在张功身上闪现的品质绝不是这几点,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扶贫户全部脱贫的曙光,在采访的最后,我问张功,他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他笑着对我说:“现在我要脱贫,以后我还要致富。”

(记者杨 凡)

心系家乡发展,凤阳85岁老人吴文军写给本刊的三封信件让人感动——

“耄耋老人,谢谢您对我们一直的关注”

2010年毕业,“记者”成为我的第一份工作,不觉间已近七个年头。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早已习惯通过电脑、手机来了解新闻,那几张泛黄的报纸承载的新闻,在一些人眼里成为了落后、缓慢应该被淘汰的存在。

在传统媒体日益被“唱衰”的时代,身为传统媒体记者的我们还有怎样的存在价值,一直以来我和我的同行们都在思考着。2014年3月初,我收到了封读者来信,看到署名“凤阳吴文军”,我满是困惑,这个陌生人的来信是为了什么?

拆开信件,看到这位自称“凤阳吴文军”的老人写下的情意满满的话语,我不由鼻头一酸。“卢记者你好,看到你的《快去投票,顶咱老乡当中国好人》的稿件,我被两位好人的事迹深深感动,辗转一夜,特意绘制两幅画。我年纪大了,眼睛不太好,也不会上网投票,就用这两幅画表达我的问候与敬意,烦请贵刊一定帮我转送两位好人……”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吴文军老先生已经83岁高龄,是凤阳县一位著名的凤画家。

随后的这几年,2015年9月,84岁的吴文军给本刊寄来了一份信件,并绘制了《凤鸣天下图》、《凤仪神州图》两幅作品,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6年2月,85岁的吴文军再次寄来一幅精心创作的《凤仪灵猴图》以庆贺新年。

“玉兰报春凤来仪,灵猴献瑞福寿增。国泰民安老叟乐,恭临名画庆丙申。”在吴文军的信中,我感受着一位耄耋老人对家乡的热爱,也感动着他对我们这份家乡报纸的厚爱。也许“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新闻理想太过宏大,但在日新月异的家乡面貌中,在每日热线新闻的家长里短中,我们在坚持记录,坚持发声,也许这就是我和我的同仁们存在的价值吧。(记者卢晓东)

张功在草莓大棚里给草莓覆膜。(资料图)记者计成军 摄

新闻推荐

巢湖民警中秋夜蹲守 截获一车流动“炸弹”

星报讯(杨祖友记者张发平文/图)9月15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本应是万家团圆的好时光,可巢湖市散兵镇的张某却从中看到了商机,非法运输烟花爆竹,企图大赚一把,没想到才出门500米,就被蹲守民警查获...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张发平 文/图2017-01-14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无需“无冕之王”荣耀,只想与您朝夕相伴)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