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家族以武功起家,从龙入关后,天下晏安,但不忘修文尚武,读书向学,好儒尚武家风累世传承,高氏子弟诗礼簪缨,文化名流辈出。
高其倬:雍正称其“名臣第一”
高其倬(1676-1738),字章之,号芙沼,直隶口北道高荫爵次子,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任侍讲、山西学政、内阁学士,康熙末外任广西巡抚。雍正即位,擢云贵总督,与年羹尧、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等人成为雍正帝宠臣,屡被委以重任,历任浙闽总督、福建总督、两江总督、云贵广西总督、江苏巡抚等职,并赏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雍正对高其倬甚为倚重,甚至一度称他为“名臣第一”,将其列鄂尔泰之上。赐诗云:“操凛冰霜功带砺,匡时重镇眷良臣”,对其多有赏赐。高其倬精通堪舆之学,雍正四年(1726)四月,雍正命时任福建总督的高其倬来京,相度修缮福陵。雍正八年(1730)又命高其倬随怡亲王允祥为自己选择陵址。高其倬后来相中易县城西永宁山下的太平峪,遂上奏折,称此地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沙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调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洵为上吉之壤”,得到雍正的肯定。据此,雍正决定在易县太平峪为自己建造陵寝。从雍正八年开始营建,历经八年于乾隆二年完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雍正因此成为葬在清西陵中的第一位清代帝王,后来嘉庆、道光、光绪三位帝王相继葬于此地。西陵由此成为清代三大皇家陵墓之一。高其倬也因为雍正择陵址之功,被恩授三等男爵世职。后来高其倬的玄孙高守中亦擅风水学说,为清末享誉岭南的风水大师。
高其倬博学多才,曾为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所著的《撼龙经》《疑龙经》做批注,著有诗集《味和堂集》。清朝才子袁枚对其诗作特别推崇,他在《高文良公味和堂诗序》中说:“居我朝显位而以诗圣者,其惟大司农高文良公乎?所为《味和堂集》,思沉彩鲜,声与律应,谓之唐不可,不谓之唐又不可。其真能润色休明,轶新城而上者矣。然而公诗之工,未有所闻于人间者,则因公之高爵盛业,有以掩之也。”在其所著的《随园诗话》中也称赞高其倬:“诗为勋业所掩,不知一代作手,直驾新城而上。”在袁枚的心目中,高其倬诗才俨然在清初诗文大家王士祯之上。
高其倬始娶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孙女为妻,与后来成为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俱为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女婿。继配蔡氏,是云贵总督、绥远将军蔡毓荣女,为清代著名女诗人。
高其倬堂弟高其伟(1677-?),字轶之,号沁园,安徽巡抚高承爵长子,自幼随父宦游四方。康熙三十五年(1696)顺天乡试中举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三甲二百十六名进士,与年羹尧等43人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五年(1706)因文义荒疏,不准授职,再教习三年。散馆后归班候补,康熙五十八年(1719)出任河南汝宁府知府,诰封中宪大夫。雍正元年(1723),河南巡抚石文焯弹劾高其伟在任“懒惰日甚,政事废弛”,遂被罢职。高其伟出身翰林,工诗,著有《来鹤堂诗集》。
高纲因喜好风雅获罪
高纲(1699-1760),号畺田,监生,早年随父高其佩仕宦四川,康熙年间捐知府即用。雍正元年(1723)在岳钟琪军中效力,雍正六年(1728)奉旨引见以部郎中用,授兵部武选司郎中。雍正九年(1731)大学士逊柱保送知府,奉旨补授广西平乐府知府,因堂叔高其倬任云贵广西总督回避,仍任兵部郎中。后出任汉阳府知府,其任汉阳时,重视治理地方水患,主持维修杨柳堤,捐建堤中拱桥,后人为感念他,将杨柳堤改称高公堤,拱桥亦被称作高公桥,由高公堤演变而来的街衢被称高公街。雍正十二年(1734)任常德府知府,雍正十三年(1735)任岳州府知府,乾隆二年(1737)改任广东韶州府知府。乾隆三年(1738)高纲曾为澹归和尚的诗集《偏行堂集》作序,不料死后多年卷入文字狱案中。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在检阅各省上奏的应禁毁书目时,发现澹归和尚所著《偏行堂集》诗文中“多悖谬字句”,系高纲为之作序,兼为募资刊行。不禁大怒,谕旨称:“高纲身为汉军,且系高其佩之子,世受国恩。乃见此等悖逆之书恬不为怪,匿不举首,转为制序募刻,其心实不可问,使人尚在,必当立置重典。”当时高纲已去世多年,无从追究,遂下旨严查高家,高纲散居天津等地的子孙被拿解进京,交刑部治罪,一度被剥夺参加科举考试和入仕为宦的资格,直到嘉庆年间才恩准解除禁令。高纲工诗,所著《雪声轩诗集》入选《清代诗文集汇编》。
高氏子弟登科不绝
镶黄旗汉军高氏自高其倬、高其伟兄弟以进士入翰林,其家族子弟累世诗书,兄弟子侄相互勉励,勤学苦读,族人多登科第。高其倬堂侄高纲在《颖侄试笔为文阅而志喜更加勉焉》一诗中曾说及高氏好学苦读的家风传承:“仕宦非一途,进取艳科目。自从辞赋废,必用制义录。吾家文武科,得隽有诸叔。”高其倬族曾孙高廷枢在得知堂弟高陛中进士后曾感慨地说:“甲科自可承先志,华胄人夸得隽才。我辱山公书荐牍,连床有日转徘徊。”科举及弟可谓是高氏子弟的不懈追求。
高其倬之子高书勋,高其佩之孙高颖,乾嘉时期的高珣、高埰、高孝埴等都中举人。高天爵玄孙高坒,字階升,号南轩,嘉庆十年进士,官至云南丽江府知府。《永昌府志》记载,“洁己爱民,兴利除弊,捐建军流所,重修郡志,听断严明,政绩有声,民皆称颂之。”
诗书传家百年不绝
高氏家族虽为八旗武功世家,然诗书传家,百年不绝。乾隆即位后,高家失去恩宠,时任兵部尚书的高起被治罪下狱,高起的堂弟高纲曾感慨地说:“卿相家风非易振,诗书世泽要长存”。终清一代,高氏家族诗文著作琅琅可数,如高其位的《韫园诗存》、高其佩的《且园诗钞》、高其倬的《味和堂诗钞》、高其伟的《来鹤堂诗集》、高纲的《雪声轩诗集》、高愿的《诚斋诗存》、高书勋的《石堂诗钞》、高瑛的《味蔬草堂存稿》、高芬的《巢湖老农诗钞》、高秉的《青畴诗钞》、高廷枢的《抱影轩诗钞》、高念曾的《景堂存稿》、高埰的《春雨草堂剩稿》等。嘉庆间铁保奉命编纂八旗诗作总集《熙朝雅颂集》,收录高家9位诗人、156首诗作。其中,高其位2首,高其佩3首,高其倬68首,高愿2首,高书勋24首,高瑛17首,高芬7首,高念曾11首,高其倬之妻蔡婉22首。汉军镶黄旗高家无愧八旗诗书门第的美誉。
文/图李金科
新闻推荐
日前,由合肥市健身舞蹈运动协会组织举办的“舞动合肥”第五届健身舞蹈锦标赛在合肥市体育局瑶海全民健身中心舞蹈馆隆...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