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巢湖 > 正文

合肥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城市

来源:江淮晨报 2019-07-18 10:35   https://www.yybnet.net/

中国著名作家合肥行来到安徽名人馆参观。

参观美丽的三河古镇。

炎炎夏日,绿树成荫,合肥的文化氛围一如既往地浓郁。近年来,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合肥文化事业不断壮大繁荣,文化建设形成良好局面,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人民文学》杂志社、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精心策划了“中国著名作家合肥行”活动。此次活动自筹备之日起就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此,市委宣传部专门立项,给予经费扶持。

此次“中国著名作家合肥行”阵容强大,可以算得上是近年来合肥市相当高档次的一场大型采风活动。活动在市委宣传部的牵头领导下,由市文学艺术研究所、市作家协会共同承办。活动邀请了十位全国著名作家,包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和鲁迅文学奖得主宁肯等全国一线著名作家。许多作家接到邀请后,纷纷表达了希望亲身感受合肥发展变化的心情。部分作家甚至推掉了原有安排,赶来参加活动,其迫切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大咖们的到来,也为合肥的夏日更增一抹“文学”靓色。

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绩、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风光秀丽的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了城市幸福指数……众位作家大咖被集科创、文化、生态建设于一体的美好合肥深深吸引,并对其赞不绝口。这是合肥“以文养人”的结果,也是书写文化自信的时代答卷。新时代,合肥沿着名城的机理和文脉,将一如既往地奋力承担起“文化合肥”建设的时代课题。

从“江淮小邑”到“创新之都” 创新成绩举世瞩目

众所周知,合肥正在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近年来,合肥的科技创新发展举世瞩目,令人振奋。

从“江淮小邑”到“创新之都”,如今的合肥,已将科技创新嵌入了城市的基因。2017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以来,合肥的科技创新发展更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一系列产业应用转化持续提速。在继续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与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力的路途上,合肥将大步前进。

安徽创新馆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活动中,作家们来到此地,参观了聚集全省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我们作为文学艺术家,作为社会最敏感的‘感应器’,我们想来看看,合肥作为中国科技最活跃的地方,如今的创新能力达到什么地步。”临行前,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心中带着疑问。

多年来,合肥聚焦成果转化,形成一批产业化重大成果:我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国产超导质子治疗设备旋转机架等核心设备研制成功;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低能成像能力填补国际空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等在环保和气象业务观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此外,多排光声成像技术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有望制成新一代医疗影像设备……参观过程中,通过相关人员的介绍,作家们对合肥的创新成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合肥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研制我国首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仅仅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一个缩影。秉持着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这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使命,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合肥竞相迸发。

能源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担负着人类聚变能研究的重任,该前沿技术成果让参观人员发出连连惊叹。多年来,“小太阳”不负众望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016年,EAST实现在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2017年,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去年,“小太阳”首次实现了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

这一重要成果,其实不仅仅是“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更重要的是,此次实验实现了高约束、高密度、高比压的完全非感应先进稳态运行模式,这相当于模拟了未来聚变堆实验的运行。“小太阳”的突破性成果,无疑是合肥锐意进取的科学初心始终“不变”的体现,而这些成果也将为“聚变”这一世界的共同追求贡献合肥力量。

在生命科学领域,合肥也诞生出许多令人惊艳的成果。2月28日,中国科大薛天教授研究组与相关研究组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刊发论文,宣布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能力,这意味着人类未来或将拥有裸眼超级夜视能力。

此外,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等三大科学目标,并结合“京沪干线”实现洲际量子视频保密通信;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双中子星合并直接产物可以是磁星;研制出新型催化剂,将攻克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关键难题……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涉及多个领域。合肥,在原始创新“策源地”的打造上,正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大步向前迈去。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一块“硬骨头”。近年来,合肥市一直将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形成了一批产业化重大成果。

去年6月,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急性白血病靶向药项目获批开展临床试验,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刘青松药物学研究团队从2012年开始研究这一靶向药物,经过了“老药新用”研究等多个阶段,最终成功研制出HYML-122。

经过完整的临床前评价,该药在药理、药代、毒理和药效等方面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成药性。在相关的动物实验中,其在安全性以及实体瘤穿透性等方面都有良好“表现”,这对于急性白血病晚期出现浸润性实体瘤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今年1月2日,HYML-122临床I期试验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该药物的研发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款合肥造“救命药”正逐步朝着临床应用的目标走去。

“它既不是展览馆,也不是博物馆、科普馆,而是一座集成果展示、要素集聚、研发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场馆。”参观过程中,不断有作家感叹。在安徽科技创新馆参观结束后,白庚胜表示,“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往涉及最多的是传统科学技术,像刚刚参观量子力学、生物技术、质子医疗等这些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果都应该成为创作的题材,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期待着合肥的高科技发展能够为文学艺术领域提供创作源泉。”

古城悠悠 厚植文化底蕴哺育江淮儿女

发源了东、西淝河的合肥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悠久古城。因周瑜、包拯生于合肥,所以它素有“三国故里,包拯家乡”的称号。历史上,合肥曾孕育了许多名人,如东汉时期东吴名将周瑜、五代时吴国的建立者杨行密、晚清名臣李鸿章……古往今来,合肥滋养了一批名人名士,而这也成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回馈着这片土地。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遗产哺育着江淮儿女。

近年来,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正努力向着现代化大都市快速迈进。在城市化突飞猛进发展的过程中,合肥十分注重对本地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名人资源的挖掘。安徽名人馆作为专题类博物馆,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7月6日下午,中国著名作家合肥行的最后一站便来到了这里。

名人馆以地域文化为根基,将特有的徽派建筑元素纳入展厅布置中。“我感觉这里将历史感元素很好地贯穿在整个馆内陈列设计之中,现代化的展示设备辅以传统的皖南水乡特色设计,使得行走在其间的人们穿梭在时间与记忆的隧道。”《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施战军对馆陈设计赞不绝口,“已经来合肥三四次了,但是每次来都会出现新的面貌。第一次来到这样一个历史类的博物馆,觉得很震撼。我感受到合肥位于中部省会,历史底蕴十分浓厚,民风淳朴而又活力四射。”

在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基础上,合肥提出了“文化兴市”的理念,不断提升合肥的文化软实力。在这样一个“城市会客厅”里,传承和重塑着合肥的城市形象。这样的城市形象传播与历史名人资源紧密结合,因而在合肥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名人也成为了城市形象定位与推广的资源。

“很吃惊,在合肥能看到这样一座博物馆,无论在展厅设计还是展陈主题的选择上都贯穿着开放并包的姿态。”作家们一边感叹着,一边拿着手机记录下参观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历史的进程浓缩在一个固定却又充满着想象的空间,让进入博物馆的人犹如置身于时空隧道,在时空的沉淀中回溯过去、反思当下、展望未来。目前,合肥大大小小分布了许多个专题博物馆,它们成为了承载厚重城市文化底蕴的依托。这显示了合肥新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其所聚集的人才、资金等资源也将为这座城市增添新的活力。

此外,合肥的特色传统文化也成为引八方客来的“磁铁”。三河古镇,以其浓郁丰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作家们的注意力。

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韵味悠长的地方戏曲,还有丰富精彩的节庆活动,形成了三河古镇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特色小镇也成了经济小镇。

根据三河建筑的皖中徽派风格和水乡风情,三河镇保持其“小桥流水人家,古街小巷特色”的风貌,文化底蕴让人沉醉。按照“修旧如旧”的模式,三河镇恢复近1000米的古西街、古南街,修缮恢复了杨振宁旧居、孙立人故居等名人旧宅,基本重现皖中徽派建筑风格古镇格局。同时规定在新城区所有建筑都符合仿古要求,所有古建筑一律不准翻建或随意改造,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建筑美。

三河民间文化繁荣,不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肥市地方剧种——庐剧的发源地,也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花旦、兰花等传统节目,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为了更好地发扬民俗文化,三河镇先后在春节期间举办过十五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将独具地方特色的庐剧、黄梅戏、剪纸、指书、刺绣、编织等民间艺术搬到舞台,改编了源于三河的《小辞店》《迎亲》等剧目,上演了浓厚乡土气息的《逛三河》《街头故事》等小品,受到群众和游客的欢迎。

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各类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也能够在合肥觅得踪迹。比如,三河的水文化节,便是以三河地区的传统龙舟赛为主题,彰显三河浓郁的水文化。此外,三河的饮食文化融南北之长,风味独特,品种丰富。

“合肥今天的文学成就与历史悠久的人文底蕴不可分割。”在人文路线的参观过程中,许多作家感慨道。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奖得主宁肯表示,合肥的文化积淀深厚,许多作家在文学领域里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比如鲁彦周,他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坛上有着出色表现。”

2018年,由安徽省作家洪放、朱斌峰、许冬林创作的中篇报告文学《领跑者》在《人民文学》重磅推出。文章聚焦安徽特别是合肥科技创新,全方位地呈现了安徽省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果,为合肥科技创新作了一次全景式的深度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在科技领域的文学创作已经崭露头角,这是文学和科学技术合作的一个新起点。”《人民文学》杂志社事业发展部主任康有胜感叹。

大美合肥“容光焕发” 筑幸福城市

“早就听说巢湖有大美,没想到天鹅湖的环境也十分让人沉醉。”江苏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无锡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徐风感慨。

2003年,合肥西南部被规划为政务文化新区,荷叶地鱼塘挖掘连片修整,建成一个面积逾千亩的人工景观湖,命名为天鹅湖。这里不仅有水、有“绿”,还有一个长达600米、名为黄金海岸的人造沙滩。用鹅卵石铺就的浅水区域,以及各种雕塑景观、园林小品等,给合肥市民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为亮眼的是,天鹅湖开创了以湖为依托,沿湖进行城市建设,引进政务、文体、医疗、教育、商业综合体等相关配套的先河。如今,天鹅湖周边高楼林立,汇集了政务双子大楼、合肥大剧院、奥体中心、安徽省博物馆、安徽新广电中心等标志性建筑,逐渐成为合肥市的新中心。而天鹅湖所处的政务新区,更是合肥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商业文化中心,蕴含了无限的生机,让生态文化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让城市更加宜居。

建设“十大公园”、进行小巷综合改造、夜景亮化工程……注重品质,才能彰显城市气质。近年来,合肥多措并举提升城市品质,向外传达自己独特的城市魅力。过去一年,合肥市从“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方面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合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展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收获了不错的空气。PM10、PM2.5平均浓度下降8.8%、14.3%,连续5年实现“双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合肥市围绕建设“公园城市”,将加快推进“十大公园”建设。今明两年内,计划完成100个小公园、小游园建设项目。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一条条小巷就像是城市发展的年轮,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截至去年10月,全市24条小街巷改造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批精品街巷、历史名巷将陆续重现街头,充分展现合肥历史文化和城市魅力。

老街区焕发新生机,新街区展现新形象。这些特色街区的改造,是合肥建设品质城市的一大亮点。芜湖西路、大蜀山半边街、火车站片区环境综合提升……如今,一条条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街区小巷已经成为展示合肥城市形象的又一张靓丽名片,亦给合肥人的生活增添了幸福的注脚。

行程中,合肥随处可见的秀美风光让许多作家印象深刻。这座城市以独特的美,向作家们展现了合肥温婉幽静的另一面,给作家们提供了“幸福合肥”的写作素材。

“合肥的绿、合肥的蓝让我内心深有感触,没想到合肥的生态文化已经发展得如此成熟。据我了解,这在全国的成绩都比较瞩目。”身处在富饶的生态文化氛围中,引发了作家们的再次感慨。“合肥可以书写的地方特别多,这让我对合肥的未来充满了憧憬。”施战军表示,在文化底蕴深厚,并且注重文化建设的政策引领下,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加辉煌的文艺作品。

晨报记者 刘畅 见习记者 孙皞乾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传承红色精神2019-07-18 10:10
猜你喜欢:
评论:(合肥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城市)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