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虽各异,年味却相同:幸福快乐的“小家”,总是同共同奋斗的“大家”、安定祥和的“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洋溢着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
泱泱华夏,各地的年俗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地方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有的地方称腊月二十三为“年头”。现在人们逐渐将腊月二十三在各地年俗中的不同定于一尊,唤为“小年”,而作为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合肥西乡大杨镇人,我打小就一直管腊月二十三叫“年头”,正月十五才叫“小年”,而不叫“元宵节”。中秋节前后正值新糯米上市,所以老家闹元宵是在八月十五。作为我老家的“小年”,正月十五晚我们不闹元宵,而是吃油炒饭:饭一定要炒得一粒粒地散开,不能结成团,意味着分秧苗插田时秧根互不缠结——民俗谓之“炒秧根”。可问相去不过几十里的巢湖岸边义城古镇朋友,却没有“炒秧根”之说,实在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妞妞妞妞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稀里哗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是流行很广的年俗段子。之所以流布得广,应该是取了各地年俗的“最大公约数”。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丰子恺关于其家乡浙江桐乡年俗的记录很是有趣,也完全吻合合肥的年俗,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合肥人过年前,家家须把水缸挑满。三天年里“不开生”,所以年夜饭要煮得足够多,保证一家吃三天。三天年中不动刀剪,连扫地的垃圾也不得出门,寓意“财不出户”……除夕这天的团圆饭,通常称作“年夜饭”,但并不是家家都是晚上吃。合肥地区一半左右的人家便是中午吃团圆饭。我老家村子里一户邬姓人家更是稀奇:大年三十一早就吃“年夜饭”。当我们家还在炸油香烀咸肉忙着年夜饭时,这家的孩子早已一身新衣新鞋满村子串门,惹得我们望着他们的新衣新鞋羡慕得要命。老家人解释:中午吃团圆饭是做田人家,晚上吃团圆饭是经商人家(年三十这天生意好,而且必须抓住这最后的时间清仓甩货),大清早吃团圆饭的是讨饭人家,因为这一天讨饭容易,不容错过。这也许只是戏谑的说法,究竟祖上传下的规矩寓含何意,恐怕就如“年头”“小年”之辩,一时还真难以考据。
“小孩巴过年,大人巴做田。”“正月过年,二月耍起,三月看戏,四月插田。”“手拿镰刀来割麦,家中来了拜年客。”……关于过年,合肥有许多俗话。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春节在各地起始、结束时间不同,具体内容各异,就如春运发出的一列列动车,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让各地的年俗个性十足、丰富多彩,也愈发使春节饱满悠长。年俗虽各异,年味却相同:幸福快乐的“小家”,总是同共同奋斗的“大家”、安定祥和的“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洋溢着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
□文/陶余来
新闻推荐
春节不回家 就地过个幸福年! 暖到心坎上!合肥给外地务工人员发红包
工作人员正在核对春节期间留肥红包申请企业的信息。王孝杨郭奇奇“今年我响应政府号召,留在合肥过年,没想...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