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二环东段的高架桥已接近主体完工
○市中心图书馆项目正在加紧玻璃幕墙外立面施工和室内装修
4月的合肥,春风送暖,生机勃勃。合肥市大建设的工地,也是一派繁忙景象。近日,本报记者聚焦重点市政路桥、轨道交通、科技场馆、文化场馆、教育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兵分多路深入施工一线探访,带领大家感受大建设给这座城市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一】
畅通二环改造南北环并进 合肥加速织密“五横七纵”快速路网
自开工以来,备受关注的畅通二环工程南北环双线并进,演绎着大建设的速度与激情。当前,合肥市正加快布局“五横七纵、多向加密”快速路网,未来城市道路交通有望实现“高快一体、快快相连”。今后,市民的出行将更加顺畅。
南二环主线桥梁桩基已全部“站稳”
畅通二环改造工程是合肥现阶段最重要的路桥工程,也是构筑全市快速路网体系的“点睛之笔”。在畅通二环西南环建设一线,南二环主线高架桥正忙着全面“起梁”。这座崭新的高架已经迈入上部结构施工环节,一座座墩柱拔地而起,钢铁长龙雏形初现,施工场面蔚为壮观。
在金寨路、合作化路节点,大型吊机不时起吊运送钢筋等建筑材料;脚手架上建筑工人们或站或蹲捆绑钢筋,神情专注。趁着近期天气晴好,这一地段的桥面不断延伸,如今已经超过80米长。“每片钢箱梁重68.64吨,全部通过大型吊车吊装完成。”项目人士介绍。
在金寨路东侧,临时支墩地基已浇筑完成,在金寨路东侧主线桥多座桥墩也具备了吊装钢箱梁的条件。随着众多墩柱、盖梁的相继完工,金寨路、合作化路节点即将进入大规模钢箱梁吊装环节。
本次建设的南二环主线高架桥西起东至路东侧,东至宿松路东侧,全长共2.8公里,全部采用钢箱梁结构,共3.9万吨。截至目前,主线桥240根桩基已经全部建好,70座承台完成了51座,110座墩柱完成29座,43座盖梁完成了9座。
合肥市重点局项目负责人介绍,在金寨路、合作化路节点中,拟建上跨金寨路高架最高点为30米,需要在保障既有高架桥通行的前提下进行桥梁的高空作业,这也是工程难点之一。项目建好后,将成为目前合肥市高架桥主线最高的桥梁。
未来,南二环新建主线高架桥还将与现有的多座高架系统相衔接。通行车辆可直接由金寨路高架、合作化路高架驶入南二环高架,实现“快快相接”,极大缓解节点交通转向压力,提升合肥西南部出行效率,对完善全市快速路网整体结构、发挥南二环交通集散功能、引导城市空间布局更加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二环东段高架基本建成展雄姿
在城市的北边,畅通北二环(合武铁路-板桥河)工程进入后期阶段,北二环东段主线高架桥已基本建成,板桥河至新蚌埠路段地面快速道路顺利放行。
这个工程共分三个标段建设。目前,工程整体进展顺利,一标段合武铁路至板桥河主线桥已基本建成,计划今年5月份放行主线高架桥;二标段板桥河至新蚌埠路段地面快速道路已放行交通;三标段新蚌埠路至当涂路段高架桥正在进行桥面附属施工,计划今年6月份放行主线高架桥。
畅通北二环的建成,将使合肥环路交通体系更加顺畅,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建成后的北二环将有效屏蔽外来交通,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提高通行效率,显著提升二环的通行能力,服务沿线地块,城市的辐射和吸引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高快一体、快快相连”立体城市
这些年,合肥大建设坚持为民靠民、创新创造、规范规矩、大干快干,不断刷新合肥速度、创造合肥经验、锻炼合肥战队、展示合肥形象。建设部门以大建设为切入点,让城市格局更“博大”、品质更“精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其中,方便快捷的交通出行环境,是考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从大建设启动之初的交通先行,到如今的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合肥的城市建设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刷新高度,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一直未变。
目前,合肥正全力推动快速路网布局建设,构建“高快一体、快快相连”立体城市。2021年,计划续建快速路3条,新开工快速路8条,总长80.74公里;2022、2023年计划新开工快速路14条,总长150.08公里。
值得期待的是,到“十四五”末,全市建成及在建快速路里程将达到500公里,基本形成“五横七纵、多向加密”规划快速路网中的“五横七纵”的格局。随着合肥“环+放射+方格网”的道路交通网基本构建完成,让城市“跑起来”、“快起来”,完善着出行大动脉,提高市民出行品质。
【二】
4号线建设步入攻坚阶段
“十四五”末,线网建设运营总里程超500公里
从无到有,从单线到双线,再到四线。最近几年,在大建设的强力推动下,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全省独占鳌头。尤其是去年以来,各个项目加快推进。当前,4号线建设已步入攻坚阶段。三期规划项目开工以来,也在强力推进。
4号线机电装修1标段步入收尾阶段
4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方兴大道与望江西路交口的方兴大道站。这是4号线机电装修的样板站。在通道里,大块的橙色元素非常显眼,站厅层内,几台自助售票机已到位并通电,四排屏蔽门相比其他线路也更为苗条。在站台层,屏蔽门等均已经就位。
“车站共设置3个出入口及1个安全出口。”机电设备施工方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负责人邓瑞告诉记者,方兴大道站的机电系统安装及公共区装修实体工程已完成,装饰装修与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动力照明系统均安装完成。“目前,已进入设备联调联试和工程验收阶段,预计6月可完成子单位工程验收。”
方兴大道站运营后,将改名为合肥七中站。这个站点的装修也很特殊,设计以“梦想起飞”为主题。“纸飞机造型的灯具装饰在天蓝色的铝板上,展示出校园中孩子的童真,用纸飞机比喻梦想在天空自由翱翔。”
包括方兴大道站在内,4号线机电1标段一共有4个站点,鸡鸣山路站计划在6月完工。长宁大道站的机电系统安装及公共区装修工程累计完成80%,计划6月基本完工。而创新大道站的机电系统安装及公共区装修工程累计完成50%,计划8月完工。
特色站点将成展示城市形象新窗口
轨道交通集团驻4号线机电1标段业主代表储诚透露,橙色是4号线的线路色,向外界展现出一种活力四射的气息。除了方兴大道站之外,另外4个特色站点效果图和设计思路对外公开。
其中,长宁大道站将改名为量子科学中心站,该站以“浩瀚星空”为主题。从宇宙中提取装修设计元素,用色彩与造型塑造出具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车站空间,通过天花板中的丝网印星空图案拉伸网以及点缀其中的射灯,给人一种遨游在广阔星空之感。
创新大道站运营后站名为科大先研院站,装修主题为“科技创新”,设计结合科技大数据的特点,运用现代工业新材料,以可复制性造型纵向排列,配合灯光以及材料质感,拟现一个穿越现代与未来的流光隧道。
天鹅湖站以“自然和谐”为主题,设计提取天鹅优雅的姿态,天鹅在水中荡起层层水波的元素贯穿始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望湖城南站以“生态宜居”为主题,设计提取了公园内流水的元素,将河流波纹扩散的样子作为形态元素,流水的蓝绿色作为色彩元素,通过方通格栅的穿插变形,呈现一个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宜居站点。
“目前,各个特色站点装修正在快速推进。”待装修全部完成,将进一步丰富合肥轨道线网特色车站的内容,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崭新窗口。”
4号线东段铺轨已经完成三分之一
“今年一季度,合肥轨道交通在建线路累计完成产值138655万元,年度累计完成产值138655万元,开累完成产值139亿元。”轨道交通集团建设分公司相关人士介绍,目前,进展最快的是4号线项目。
截至目前,4号线的车站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其中,西段区间实现了洞通,右线已经实现短轨通。机电安装及装修工程已经完成合同量的91.6%。西段出入口共计60个,开展钢结构施工的有30个。同时,西段已开展11座车站单机及接口测试。
4号线东段方面,目前区间已经贯通了24条单线区间,剩余2条,隧道开挖累计完成96.6%;正线铺轨完成了13公里,占比32%;机电安装及装修完成了45%。
4号线和5号线几乎同期开工。去年底,5号线南段开通运营,目前北段进展如何?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北段车站封顶10座,剩余3座,区间贯通14条单线区间、剩余12条,隧道开挖已经累计完成64.4%。
三期项目去年全部开建,正加快推进
去年,合肥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之后,合肥市不断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在年内6个项目全部实现开工,比计划均提前了1个月。几个月过去了,三期项目进展如何?
相关人士介绍,截至目前,2号线东延围护桩完成5016根,占比97.6%;地连墙完成185幅,占比60%;护城路站等7个车站围护桩实现封闭,9座车站开始基坑土方开挖,8座车站开始主体结构施工,完成52块板,完成12%。
3号线南延已完成3223根围护桩,占比75%;连续墙完成45幅,占比24%;实现芮祠路站等3座车站的围护桩封闭,6座车站开始基坑土方开挖,云霄路站等2个车站进行主体结构施工。
4号线南延项目中,万佛山路站、明珠大道站、复兴路站等3个地下车站全部开始围护桩施工;周公山路站、元亨大道站、铜锣寨路站等3个高架车站桩基施工完成并进入承台、墩柱施工阶段;4条高架区间已开始承台施工。
6号线一期围护桩已完成547根,占比10%,地连墙完成72幅,占比25%;怀宁路站等4个车站正在进行围护结构施工。另外,7号线一期已实现松谷路站等6个车站的围护结构施工,天津路站基坑已开挖;8号线一期已经启动一里井等10座车站的围护结构施工。
“十四五”末,建设运营里程超500公里
2016年12月26日,1号线一、二期工程顺利开通,合肥市率先在全省迈入了轨道交通时代。仅1年后,2号线开通运营,合肥市又在全省率先迈入了轨道交通换乘时代。2019年12月底,3号线运营,合肥轨道交通线路初步成网。去年12月底,5号线南段开通,进一步加密了线网。
当前,合肥轨道线网实现四线联运,网络化效应逐步显现,线网客流稳步增长,合肥轨道根据客流动态,灵活调整运输组织方式。今年一季度,合肥轨道交通线网共计安全运送乘客6336.7794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142.60%,较2019年同期增加52.78%。
轨道交通建设,如今已经成为合肥大建设项目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大建设“提质、提速、提品、提效”的真实写照。预计到“十四五”末,合肥轨道运营线路里程约355公里,建设运营总里程将超过500公里。
届时,从肥东到肥西、从城北到城南、从城市中心到城市外围,轨道交通线路的延伸将拉近城市间的空间距离,给市民生活带来更多出行红利。
【三】
王咀湖畔“科幻魔盒”初具雏形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预计2022年底开放
2019年12月底,位于合肥高新区王咀湖东岸的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正式开工。如今,一年半过去,这座设计外观酷炫的“科幻魔盒”的建筑已初具雏形。新馆预计在明年5月竣工,明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预计6月封顶,明年5月竣工
4月13日,在彩虹东路与石莲南路交口西侧,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三台塔吊同时运行,200多名工人分外忙碌。距离项目开工一年多过去,如今,颇具震撼视觉冲击力的新馆建筑,已初具雏形。
该项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是合肥科技馆老馆建筑面积的4倍多。其中,地上一、二、三层为展览展示空间和公共休闲区域,地上四层为内部办公区域,地下一层主要承载教育活动、特效影院、会议交流、餐饮服务、设备库房、停车场等功能。
建设单位是合肥市重点局驻合肥科技馆新馆项目负责人吴敌介绍,目前,除车库外,地下一层的主体结构工程已基本结束。地上部分,正在进行第3层主体结构的施工。“预计今年6月建筑主体结构封顶,2022年5月项目竣工。”
应用多项新技术打造“科幻魔盒”
值得一提的是,新馆造型呈不规则状,极具个性。远远看去,缓缓升起的绿坡与穿插错动的4块“金属盒子”构成了馆体的整体外观。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合肥又一个地标性建筑。
“我们希望,科技馆这座建筑本身能成为一个城市展项。”合肥市科协驻合肥科技馆新馆项目代表方泽相介绍,新馆建筑设计以“人-科技-自然”为主题,突出生态与人工的结合,形成从自然中生长出的建筑形态。
新馆北侧广场保留了蜀西湖与大蜀山之间的视觉通廊,体现“城市客厅”的设计概念,将城市、自然、科技三者链接;西侧利用天然高差,引入“双首层”的设计思路,建筑形象融入蜀西湖整体岸线;东侧立面更多采用通透性幕墙,将科技馆内部呈现到城市界面之中;室外绿化与蜀西湖公园的协调统一,区域规划与植物选型充分考量科普功能。
新馆项目的特殊形体,对建筑设计以及专业配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与难点。“这项工程结构形式复杂、不规则、超限结构及构件多。”吴敌介绍,为达到建筑与自然“共生”的效果,在4幢场馆的侧面都使用了阳极氧化复合铝板,这些材料会产生雾化镜面效果,能够映射出周边植被等环境,让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中。
11个常设展厅有望明年年底揭开面纱
科技馆一直是各地市民热衷的打卡点,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今后,在新馆里,大家都能看到啥?记者了解到,在新馆内部展陈设计方面,按照规划,拟设“好奇”、“自然”、“我们”、“安·危”、“能量”、“度·量”、“杨振宁陈列馆”、“工具”、“连接”、“智·造”、“数学”等11个常设展厅。
方泽相介绍,目前,已初步确定了常设展厅展品展项900余件套,公共空间展项30余件套。“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展品的深化设计。预计2022年底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方泽相介绍,新馆建成后,位于合作化路与黄山路交口的合肥市科技馆“老馆”计划改造成专业天文馆。
大建设助力科技创新迈入“加速度”
2019年4月,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这个坐落于巢湖岸边的场馆,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全馆由三栋独立的场馆组成,三大主题场馆交织关联,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为核心,形成“聚集展示、捕捉寻找、研发转化”的环形功能链。
从安徽创新禀赋展区、“明星”大科学装置模型、“神秘”量子隧道,到拥有各种“技能”的机器人展区,再到能与众多科技大咖“隔空对话”、体验各种“黑科技”屏幕的“光影新世界”等众多互动场景。如今,安徽创新馆1号馆已成为合肥、安徽乃至全世界人民了解安徽科技发展的窗口。
2021年,合肥市将完成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一期),大科学装置中心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医学前沿科学和计算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项目。
当前,合肥朝着打造全球科技创新枢纽的目标加速迈进。依托大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发展也必将凝练成一个个“高光场景”,展现出创新高地独特的气质与魅力。
【四】
市中心图书馆年底完成外幕墙施工 合肥市博物馆即将招标,今年开工建设
合肥市中心图书馆选址位于天鹅湖西南部,项目由合肥市重点局建设管理。4月13日,记者探访时看到,现场工人们正抓紧进行幕墙外立面施工准备和室内二次结构施工。
每一块石材、玻璃都要经多道把关
合肥市中心图书馆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祁门路与翡翠路交口的东北角,总建筑面积6579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297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2818平方米。分为阅读文化空间、智慧书库、童话半岛、展示中心、文化驿站、文创走廊等六大功能板块56个多元文化空间。
加快项目建设,严控项目质量,市中心图书馆项目步稳蹄疾、好戏连台。
“工程建设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介绍,他们严格把控项目进度,集中精力确保严格落实各项质量管控、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全力夯实项目建设的“四梁八柱”。
市中心图书馆项目地处合肥市政务核心办公区,施工区域狭小、安全文明施工要求较高且多专业交叉施工较多。为了保证建筑造型的美观度,外立面涵盖石材幕墙、玻璃幕墙和铝单板幕墙,这对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施工现场的每一块石材、玻璃都经过我们多道把关。”
6个通道方便市民进入轨道换乘点
“该项目与地铁口无缝对接,通过结建方式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并直接连通轨道交通出入口的公共建筑。”据介绍,项目地下室与轨道换乘点有6个连通通道和多个地铁风道口,衔接配合对施工要求较高。
合肥市重点局中心图书馆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空间交错、抬升下沉的手法,结合玻璃幕墙、下沉广场、斜坡式大台阶以及二层城市观景平台,打造开敞、亲和的现代图书馆。建筑总体布局结合基地城市环境,建筑体量及建筑尺度力求与城市整体环境协调。
同时,立足“面向都市、走进时代、融入世界”主题,坚持人本、文化、智慧、绿色的建设理念,集智慧空间、智慧技术、智慧仓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家具于一体,形成以阅读为主导功能的有温度的多元文化空间,提升公众文化素养、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市文明进步,在引领城市阅读中彰显合肥人文精神与城市气质。
建成后的市中心图书馆,将成为集高科技、数字化、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地标,承载城市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场所,大大提升合肥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馆藏图书量可达450万册(其中智慧书库350万册、开架图书100万册),提供阅览坐席3000余个,预计年接待量达400万人次。
市博物馆即将招标今年开工建设
记者从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今年文旅公共服务将展现新作为,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做好文物保护传承。在工程建设方面,除市中心图书馆加快建设以外,今年,合肥市博物馆项目将完成设计、开工建设,市音乐厅完成选址立项。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博物馆项目即将启动招标。该项目选址位于瑶海区龙岗路和滨河路交口东北角地块,占地面积约62亩,总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该项目的建设将填补合肥市综合博物馆空白,满足合肥市大量文物藏品的保存、展陈需求,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在服务体系方面,今年,合肥市还将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升级。此外,还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
【五】
六中新校区有望明年秋季启用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学位20万个
从曾经的“好上学”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近年来,合肥市以大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宽优质教育的外延,并通过名校办分校、教育集团化的模式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群众的家门口,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合肥六中新校区建设按下“快进键”
去年8月18日,位于庐阳区蒙城路与连水路交叉口的合肥六中新校区正式破土动工,总投资超过15亿。从破土动工到如今建设半年多,目前的合肥六中新校区建设进展如何?4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蒙城路在建的这座新校区。
“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15.37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涵盖教学楼、图书馆、体育与艺术中心、科创中心等。”记者看到,丽水路两侧的校内生活服务楼以及教学楼均在加紧建设中,道路两侧的围挡上也清晰展示六中新校区的建设规划。
在具体的工程进度上,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截至4月初,这一新校区东区生活服务综合楼四层梁板砼浇筑完成,梁板钢筋绑扎施工;教师值班楼屋面层梁板钢筋绑扎;体育与艺术中心负一层支模架搭设;科创中心九层梁板钢筋绑扎70%。
合肥六中新校区设计规模达120个教学班、可容纳6000名在校生的新校区,计划在2022年秋季投入使用。
今年计划完工中小学28个、幼儿园52所
不仅是合肥六中新校区的建设进度,全市一大批优质学校也按下“快进键”。记者从合肥市教育局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全市先后启动建设合肥十中、合肥四中、合肥六中、合肥九中、巢湖二中、合肥特教中心新校区。
“让每一位学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在家长和社会关注的义务教育方面,合肥市在先后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入学压力,顺利完成中小学布局规划修编,大幅增加设施布点,优化城市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满足适龄少年儿童的需要。
在一大批新建学校“快进建设”的基础上,合肥也将继续全力速增教育资源供给。记者从合肥市教育局了解到,2021年,各县市区中小学幼儿园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129个,计划完工项目80个(中小学28个,新增学位约6万个,幼儿园52个,新增学位约1.6万个)。其中,秋季建成项目55个(中小学22个,新增学位4.7万个,幼儿园33个,新增学位1.2万个)。
根据合肥教育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合肥市还将继续全力速增教育资源供给,全市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0所以上、新增学位20万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所以上,新增学位7万个。今后,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将越来越多。
本组稿件统筹:方佳伟
采写: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奇 方佳伟 刘畅司晨 刘畅 刘梅梅
摄影:卓旻 高勇 高博
新闻推荐
合肥外环高速北环西环即将开工 绕城、京台等高速将再添6个出入口
记者从合肥市有关部门获悉,合肥市近期积极推进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正在建设外环高速,分流绕城高速过境车辆,为实现绕城高速免费...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