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肥东新闻 > 正文

纪念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肥东晨刊 2014-06-13 18:53   https://www.yybnet.net/

前言

肥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史称“吴楚要冲,包公故里”。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已初步建立。目前,庐剧、洋蛇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洋蛇灯传承人邵传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门歌、庐州大鼓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门歌传承人殷光兰、庐州大鼓传承人梁月银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打莲湘、庐州旱船、马政娘娘庙会、撮镇龙灯、撮镇灯彩、公和堂狮子头、梁园三绝、石塘驴巴、周氏仙姑庙会、牛官堡“武”狮、牛门洪拳、完牌坊蹴球等12项被列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申报建立四级名录的同时,我们每年都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民族民间文艺活动,意在保护与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今年6月14日,是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我县优秀的文化遗产,向大众普及文化遗产知识,肥东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肥东县文化馆在肥东报刊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版,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我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旨在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使之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和皖西大别山地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流行区基本观众人口约2500万。庐剧声腔有主调、花腔、小调,被公认为是安徽地方戏曲声腔内容最为丰富的戏曲艺术宝库。2006年5月,庐剧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下路(东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由于庐剧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肥东的庐剧属中路流派,著名的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王本银、孙邦栋均是肥东人。2009年,肥东青年庐剧团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百佳剧团”称号。2011年,肥东县被安徽省戏剧家协会授予“庐剧之乡”荣誉称号。

洋蛇灯

洋蛇灯产生于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一个美丽的传说。六百多年前,即元末明初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迫害,在东山一个山洞里栖息。不巧正好遇见明兵追赶元兵,元兵见到这一山洞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婆媳反抗着、呼救着。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无事。三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18岁时,母亲告之其事,为知恩图报,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事件。邵姓代代相传,每18年玩一次,每玩一次增加一节(1.60米),现洋蛇灯已达104米。洋蛇灯工艺复杂,绑、扎、凿、勾、翘、压、衬等方法,全凭老艺人,口传手教,师徒传承。

洋蛇灯舞蹈设计独具匠心,精彩纷呈,有“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锣鼓伴奏音乐有“长槌”“十番”等,并有民间礼炮“三眼铳”。这独特的舞蛇表演构成了金蛇狂舞的民间艺术,不愧为民间舞蹈艺术园里的一朵奇葩,深受城乡人民喜爱。1984年参加合肥市庐州灯会获特等奖。1992年9月,作为安徽省七运会闭幕式压轴节目。1993年,参加合肥市寿春路踩街,当时的省市领导称洋蛇灯为民间绝艺。1993年10月25日参加中国相声节开幕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姜昆称之为“乡村里走出来的集音、舞、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曾对洋蛇灯作了专题介绍,把洋蛇誉为“中华一绝”。2004年2月4日安徽省暨合肥市举办“万众欢腾闹元宵”大型民间文艺踩街活动,洋蛇灯使观众大开眼界,赞不绝口。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门歌

门歌得名,源于旧时农民乞讨时挨家挨户依于门旁唱歌。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兼有民歌和说唱,演唱过程中多以锣鼓伴奏。门歌分“上路”、“中路”、“下路”三个流派流行于皖西、皖中和皖东一带。肥东门歌属中路流派,解放前在肥东就广为流传,亦称讨饭歌、锣鼓歌。当时一些贫苦农民沿门乞讨,演唱门歌时望风采柳,也有演唱完整故事,如同大鼓一般有头有尾,但曲调比较低沉。相传明初民间流行唱本甚多,皖中一带农村用“一声高一声低”的声调来吟唱,形成简单的曲调名。后经发展为高低调作谋生手段,又加上一句声音较高的“招乎句”,就是现在的“歌头”,后又加上小锣小鼓伴奏,直到清初,基本形成现在的曲调和演唱形式。门歌和庐剧有着不解之缘,过去唱戏的老艺人多会唱门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专业门歌艺人王绍西就活跃在江淮一带。解放以后,殷光兰将肥东门歌带上了全国舞台。她先后七次应邀到北京唱门歌,1958年夏,全国举行曲艺会演,殷光兰参加安徽省代表团赴京,她带去的门歌《歌唱总路线》在大会演出后,获得一致赞扬。也正是由于这次演出,门歌被正式列为全国曲艺曲种之一,《全国曲艺大辞典》中增添了“门歌”的条目。1960年殷光兰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殷光兰也因为“门歌”先后四次被毛主席接见,周总理在国宴上握着她的手亲切地称呼她为“我们的农民女歌手”,她的歌集由大文豪郭沫若作序,她创作并演唱的《毛主席送我上讲台》被传唱到大江南北。

庐州大鼓

庐州大鼓,是流行于淮北、长江两岸和江淮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一种民间曲艺种类。起源于安徽泗县一带,原名泗州大鼓,是安徽大鼓的一部分,本县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

大鼓艺术表演有此独特表现形式:运用“内音”(喉音),有“南门”、“北门”、“花门”三个流派和“主嗓”“假嗓”两种唱腔。各派都吸收了当地民歌和戏曲音乐。音乐为上、下句反复结构,包括上板、慢板、摇板、内板、紧板、落板板式。演时一鼓一板,演员或坐或站击鼓,打板演唱。曲名有“段子活”(书帽)和“蔓子活”(长篇)两种,传统曲目多唱历史故事,侠义故事如《杨家将》、《响马传》、《月唐》、《呼家将》、《万花楼》、《七侠五义》等;现代曲目有《敌后武工队》、《林海雪源》、《儿女风尘记》、《烈火金刚》等。

近年来,在大鼓艺术相对处于低潮时,我县包公镇的梁月银和八斗镇的江义阔等大鼓艺人仍活跃在各种舞台上,他们创作了一些现代题材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鼓词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种文艺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庐州大鼓于2008年入选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大鼓艺人梁月银于2011年入选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11月江义阔参加首届安徽省“鼓书”曲艺大赛获表演一等奖。

打莲湘

莲湘在肥东流传甚广,大部分自然村庄都有打莲湘的习惯。主要是在春节期间和民间灯会时举行的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莲湘开演时由领队去庙宇烧香、祈拜、燃放烟花,才能正式表演。可以有5人、7人、12人,甚至更多人表演,随舞台场地的情况而变化,可以在固定场地表演,也可以踩街表演。时有男女生活逗趣、调侃,幽默诙谐,群众喜闻乐见。唱腔的曲调大部分以肥东地区流传的民间小调为基础,优美动听。在表演时经常唱的曲目有十条手巾调、秧歌调、李玉莲小调等。演唱曲调的脚本都是根据实际场面的人和事望风采柳,即兴创作,歌词具有口语化、群众化的特点,生活气息很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每个曲目由最先的8个节拍发展演变成现在的24个节拍,每个节拍都敲击在身体的关节部位,使声音听起来更清脆悦耳。“莲湘”有站打、跪打、跳打、躺打,根据节目内容编排队型。“莲湘”队有固定的乐器伴奏,通常有板鼓、小锣、钹、二胡等乐器组成,使歌曲更加悦耳动人,乐队一般由十多人组成。

庐州旱船

“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在肥东流传甚广,如石塘镇、店埠镇、撮镇镇等乡镇大都有玩“旱船”的习俗。主要是在春节期间和民间灯会时举行的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以烘托节日气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参加表演者以女子较多,艄公有时也由男子扮演。人物有“船芯”小姐一人,丫环多人,青、白蛇二人,艄公一人,骚鞑(丑角扮相者)一人,花挑若干,使场面更加丰富多彩。出场时,随着乐曲,边唱边玩,有时一人唱众人和。旱船时而急驶,时而缓行,时而转圈,艄公和骚鞑随着乐曲,插空对白,语言诙谐幽默“望风采柳”。“旱船”曲目主要以留传下来的老曲调如《卖油郎》、《八段锦》、《大相公瞟颜》、《十把扇子》等为主。“旱船”队通常有固定的乐器现场随行伴奏,通常有板鼓、笛子、小锣、钹、二胡等乐器组成,使歌曲更加悦耳动人,乐队一般由十多人组成,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项目。

马政娘娘庙会

马政寺(又称马政娘娘庙)地处肥东西北25公里的众兴乡境内,占地80亩,是庐州地区最大的寺院。相传始建于明代,为祭祀明太祖之妻马政娘娘而建,一度香火旺盛,后因沧海桑田而冷清。相传至清代钦差大臣四川方伯公龚仰遽出使英、法、俄之前许愿,归来重建。寺院又因日军侵华、文化大革命等几度被毁,地方民众几度恢复。近年来,有商家斥资兴建,可谓规模宏大,庙貌巍峨。庙会期间,香客达数万人之多,鼎盛的香火使整个寺庙建筑群笼罩在烟雾之中。马政娘娘传统庙会,每年三月初三为庙会日,每月十五为敬香期。庙会期间祭祀、歌舞、马戏及各类民间杂艺云集于此,集中展示。马政娘娘庙会在重塑社会公德、端正人心品行、纠正社会风气、化解暴戾之风等方面也发挥出了独特的社会作用。

撮镇龙灯

撮镇玩龙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清朝慈禧年间,连年灾害,东大山洪水爆发,有九条龙顺水而下,其中一条龙在斩龙岗被斩,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来到撮镇,在马桥河避难,善良的先人们发现后派人轮流看护,不让其再被害,后玉皇大帝算到这两条龙正在落难,便下旨救回天庭,临行前两条龙为答谢百姓的救命之恩吸干了撮镇洪水,使周边百姓免于水患,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条龙便玩起了龙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撮镇龙灯根据传说中的黄龙和青龙模样精心扎制,当地说法:青龙为公,黄龙为母,龙身用篾制作,一节龙身长约2米,一条龙一般有九、十三、二十一、二十五节,长约20米至50米(视情而定)。在每节龙身下方安装一个把手,龙头龙尾另行扎制,龙皮用绸缎或布做成,并在上面画上鳞纹,龙肚里安装蜡烛,蜡烛插在一个活火环上,无论龙身怎样翻转,蜡烛始终向上,不会烧毁龙身。随着时代的变迁,龙灯的扎制也越来越精美,现在配上了声光电,将蜡烛改为电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撮镇灯彩(扎彩)

灯彩又叫“花灯”,民间灯彩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而宫灯起源于元宵张灯,时间约在汉代。宫灯虽然是宫中用以照明和观赏的彩灯,但制灯的艺人来自民间,在宫灯盛行的同时,灯彩也传入民间并广泛流行,至宋代达到高潮。撮镇灯彩随着古镇的发展得以传承。其特色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兼收现代工艺于一体,造型自然生动,色彩艳丽夺目,整体通透有较强的视觉冲击。老艺人谢文传擅长大型组灯的制作,1984年制作杂灯参加合肥市首届庐州灯会获优秀奖,2007年制作大型组灯“龙凤呈祥”参加肥东元宵灯展获一等奖。

公和堂狮子头

公和堂狮子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相传在清末,北洋水师李国成退役后在合肥九狮桥开酒店,并兼做早点“狮子头”生意,李鸿章回合肥省亲,漫步街头,李国成认出李中堂并邀其入酒楼,并奉上自制狮子头和茶点,李中堂品尝后赞不绝口,即兴吟诗赋联:“公则悦四海风从,和为贵万商云集。”从此“公和堂”狮子头一举成名。公和堂狮子头的第四代传人李昌信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发掘并注册商标,建成生产基地,扩大生产。

公和堂狮子头是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原料以当地小麦细面为主,配以川椒、椒盐、姜末、黑芝麻等佐料,用当地菜籽油炸成。有辣、甜、咸三种不同风味,不加任何添加剂。以其特有的酥、松、香、脆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公和堂狮子头是合肥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保鲜期长,多吃不上火,为中华“老字号”特色食品。

梁园三绝

梁园镇属千年古镇,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以商业闻名于世,又是土特产食品的荟萃地。其中最负盛名的要算人称三绝——小鳖、狮子头和酥饺。

梁园马家是祖传制作梁园三绝的,本地区出产的该类产品大都源出于马家,小鳖配料考究,主要原料有面粉、香油、芝麻、糖丝、生姜、金桔饼等,用炭火烤制而成,出炉后外形圆圆方方长约6厘米,宽约4厘米,状似缩头“伏鳖”,以“香、酥、甜”出名。狮子头“绝”在精巧的做工,独特的配料,别具一格的口感,造型逼真如狮子头,里外一体一色,其特点是“脆、焦、香”。酥饺生产工艺考究,主要原料为面粉、白糖、芝麻,用香油炸制而成,其造型为两头尖,中间鼓胀中心空,里外一体呈金黄色,口感特佳,以“酥”出名。

石塘驴巴

石塘驴巴(驴肉)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选用优质驴肉,采用祖传秘方和特殊工艺进行加工而成,具有美味可口,肉质细软,香而不腻,回味悠长等特点。产品富含高蛋白和各类维生素,营养丰富,具有温胃健脑提神,强身壮骨之功效,享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美誉,是家宴、旅游和馈赠之佳品。据李时珍《草本纲目》记载:驴肉具有补血、益气、补虚等保健功效,是地道的绿色健康食疗食品!石塘驴巴主要配料有:鲜驴肉、蜜糖、食盐、七十多味中药辅料,经独特井水腌制和多道工序加工而成,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北宋时包拯推“驴巴”为朝庭贡品,从而声名远播!现在该特色食品已经远销全国各地。

周氏仙姑庙会

周氏仙姑庙又称为全真祠。周氏仙姑庙会起源明代正德年间,据传说当时有一位周氏姑娘(老姑娘),一生未嫁人,苦志修行,终成正果。她死后,埋在一个高岗地上,坟上自生一棵树,有人碰断一根树枝,流下鲜红的汁水。周氏家族为了纪念她,将这棵树砍下,雕刻仙姑真像,供奉大家祭祀,建盖了全真祠。每年都有人来烧香叩拜,尤其是有的人生病、求子,遭受阴风、恐吓、偏瘫、受惊等疑难杂症,只要到全真祠烧香、叩拜,定有好转。

周氏仙姑庙清代香火最盛。据传说,全真祠房屋甚多,成天到晚香火不断,南来北往的人都要从这里经过,绕到全真祠敬上香一把,求得全家幸福、平安、吉祥。特别是庙会期间,高潮时每天达万余人。南京、巢湖、滁州的香客,纷纷赶来为家人祈福、祛病、治病,求得平安、幸福。至日本侵华期间,全真祠遭到严重破坏,庙会活动日渐萧条直至停止。2000年底,村民自筹资金重修全真祠,庙会活动又恢复,每年举办两次敬香活动,最多香客达每天5000多人。

牛官堡“武”狮

牛官堡狮子与“北狮”一宗,俗称“板头金面彩狮”,有祥瑞喜庆之意。牛官堡狮子的传承与牛门武术传承几乎同步,加之地处江淮之间,所以它具有武舞结合的特点,既有北狮的庄严威武,又有南狮的灵巧神姿。它与其他狮子最大的不同是“卧狮”,就是大部分是爬在地上舞动,舞狮人要能立、能卧、能爬、能跃、还要能攀高、登台、腾飞等,所以一定要有武术功底的人才能胜任。

牛官堡狮子是集“狮舞”、“武场”(锣鼓、文场音乐)、彩灯、烟火为一体的大型“狮子灯会”,一出场少则百来人多则数百人,在元宵节和二月初二玩的最多。传统为玩三天:第一天叫示灯,第二天叫正灯,第三天叫倒灯。元宵节以正月十五为正灯,二月初二以初二那天为正灯。示灯那天主要有两个程序:一是领香,二是拜门。正灯主要有三个程序:一是耍场子,二是盘高台,又叫“九宫十三台”,三是摆武场即武术表演,表演的内容大都是武术基本功、套路、拳术对练、器械对练、擒拿、散打、硬气功等。倒灯那天只是将狮子亮一亮相,各家各户收去门前的彩灯就算收灯了。

牛门洪拳

“牛门洪拳”的创始人乃安徽省肥东县(旧称合肥东乡)长临河牛官堡村人(现长临河镇星二村)。清末,牛官堡村先后出现两位德艺双馨的武林高手。一位是牛翰章先生,一位是牛洪川先生,两位大师晚年返乡设馆授徒,最后形成了今天的“牛门洪拳”。

牛翰章先生大约生于1842年,自幼从家父习武(家父乃清代武举人),后又外出拜师,返乡时已练就“铁布衫”、“金钟罩”之功。先生德高望重,故乡人都尊称他“牛三教师”。他综合百家之长,自创大洪拳、小洪拳、十路弹腿、青龙手等拳法套路,并在小郢牛、中份牛村形成一个支流。

牛洪川先生生于1872年,据先师所言,洪川先生有踏雪无痕、过水无纹,屋上行走如履平地之功。一生劫富济贫,扶危救困,清末有“江淮大侠”之美誉。洪川先生年近天命,因时势之由返乡,他在牛三教师所教拳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学武心得,独创了“大、小洪拳”(小手)、“四门拳”、“水浒拳”、“八极拳”等拳术套路与“八卦游龙剑”、“六趟刀”、“杆子棍”、“齐眉棍”、“板凳花”、“春秋大刀”等兵械套路,由其在庙前牛村形成一个支流。

牛和厚先生乃“牛门洪拳”第四代传人。研习“牛门洪拳”达五十多年,曾分别于长临、撮镇、湖南湘潭开馆授徒,为传承“牛门洪拳”而孜孜以求。现受肥东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之邀,开班授技,长年奔波于湘皖之间,仍在为传承“牛门洪拳”不懈追求着。

完牌坊蹴球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从我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而来的,在蒙古族、满族、回族等民族中较为流行。踢石球实际是“踹”球,因此踢石球游戏经过挖掘整理后,在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时,用了“蹴鞠”的“蹴”字,定名为蹴球。1998年,在安徽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6年牌坊乡民族中学体育教师魏兆周在参加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研讨会后,在本校恢复了蹴球运动。1996年在民族中学成立了蹴球训练班,此后的历届校运会上蹴球都列入比赛项目,并组队参加了省市和全国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蹴球的比赛场地为边长10米的正方形平坦场地,魏兆周老师自行设计为边长12米正方形砂土场地,增加了比赛难度增强了娱乐性,深受同行的好评,并在兄弟学校推广。蹴球为直径10厘米的硬塑料球,分红、蓝两种颜色,分别标有1、2、3、4的数字,1、3号球为红色,2、4号球为蓝色。运动员用脚掌前部踩球向前用力蹴出,使球向前滚动,依据所“蹴”之球碰击对方或本方球的情况计算得分。由于蹴球的器材简单,场地面积小,规则有趣,玩起来举止文雅,变化多端,极富情趣,老少皆宜,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一个好项目。

梁园狮子舞

梁园镇乃千年古镇,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自唐朝开始,梁园镇年年舞狮子,经久不衰。起先是王鲍巷、小陆岗四顶狮子,后来发展到吴岗、油坊周、金岗、乌龙、张岗等村庄都舞起了狮子,至今梁园镇一直保留着舞狮子的传统。

舞狮子一般是在春节期间,以烘托节日气氛。最初目的是为了喜庆避邪,接子祝福,后来逐渐演变为健身、喜庆、文化宣传集一身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狮子舞灯队一般由五十人组成,由于活动量大,所以必须分成三班制轮流而舞。灯队前面四盏牌灯开道,后面四盏牌灯相随,锣鼓队威风八面,烘托气氛。舞狮人都会点武术,不然高难度动作做不出来。舞狮子必须是对狮而舞,一人领舞,手里拿着绣球指导舞狮子的人。狮子是由两个人玩,一个玩头,一个玩尾,心息相通,步调一致。舞狮的场地有圈地而舞,里面摆上几个大桌叠起来,让玩狮子上下窜舞,难度较大。有的则是拜门舞狮,必须每家都到,常常是通霄达旦。

解放后,梁园镇的狮子曾多次到县城、省城去玩,轰动了四乡八邻,声名远播。狮子舞是宝贵的民间艺术,既保留了民间的制作工艺,又体现了了民间舞蹈艺术,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响导唢呐

唢呐由于是民间传统的乐器,在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流传有“二门后面吹喇叭”,说明只能供客人吃饭、喝酒、助兴的一种方式。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尤其在新中国的今天对民族民间的各种器乐广为保存才发展成现代的水平。

响导唢呐是我县响导乡军陈村陈维立师傅从1944年开始,跟灵璧县刘焕庭老师傅学艺,传承下来发展成现在的家庭唢呐队,主要演奏曲目有庐剧“百鸟朝凤”和现代各种歌曲,1999年参加合肥市庆祝建国50周年文艺演出,2007年参加合肥民族民间文艺巡演,获合肥市十佳民间艺人(节目)奖。

梅山仙人洞庙会

梅山仙人洞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香客们祭祀佛、道、儒和民间吉祥神,祈福禳灾、求子、祛疾痛、求吉祥平安云集于此。仙人洞的香会一般以行业或居住地为单位组建,组织严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古历三月三那一天从零时到夜晚提供各种服务。

梅山仙人洞座落在梅子山上,三月三这一天是祖师爷的生日,为敬仰的特定日。据调查了解有一年天下大旱,庄稼干枯点着火,人畜没有饮用水,老百姓盼甘露心切,每天中午磕立在地祈告,求天下雨,日久感动了仙人,一位仙人来到梅子山顶帮老百姓求雨,老天爷被感动了,连续下了几场雨,缓解了旱情。仙人以洞为家住了一段时期,直等风调雨顺,才离开了此洞,后被人称为仙人洞。此洞约有30平方米面积,洞中央有一个较大的石桌,桌上空的石谷滴下像珍珠一样的仙水,洞旁有一通道通向山项。此洞像一宝塔,挺立在林海上空。梅子山是狮子形状,庙建在狮子腰上,梅山洞在狮子屁股上,山上的石龟和卧虎石趣闻多。凡到梅山仙人洞,先要到大庙前焚香,叩拜,号道,此称为报号,然后到仙人口求仙水,用各种瓶子接下石谷滴下的仙水。古历三月三日,那一天一早,香客游人从四面八方车水马龙赶来,仙人洞的周边几个山头上,人山人海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活动以行善助善为宗旨,以表达许愿和还愿对仙人敬意。

新闻推荐

众兴优质服务握升水平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服务需求,今年以来,众兴乡立足以人为本、民生为上的理念,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优质服务和利益导向为主转变,提升计划生育文明执法水平,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纪念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