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年一度的高考,是社会、家长关注的热点。今年高考,贵校又有重大突破,引起社会的广泛赞誉。请周校长具体介绍一下。
周校长:今年我校高考确实有重大突破,有许多亮点。其一,在报考人数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本科达线人数增加到1986人,其中应届本科达线1349人(不含艺体类考生),居全县第一;其二,我校应届文、理科一本(重点)达线776人,达线率为55.5%,比2013年增加218人,居全县第一;其三,我校文、理科600分以上35人,超过全县其他各校600分以上人数总和;应届理科县前十名我校占8人,前二十名,我校占17人;应届文科一本达线率较去年增长24个百分点,本科达线率97.6%,是历史性突破。其四,宁林同学以647分荣获全县理科第一名。
今年高考,我校一本(重点)达线率大幅度提升,表明我们坚持高素质基础上的高升学率办学方向是正确的。作为升学预备型学校,我们很好地解决了高考压力所形成的应试教育与体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之间形成的矛盾。我校一方面重视学生近期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学生远期发展,让学生在三年教育中,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张扬,为学生将来成为拔尖人才铺平道路。
记者:每年高一招生,备受社会关注,请您具体谈谈今年贵校秋季高一招生工作。
周校长:一年一度的高一招生,是办学的重要环节。我校历来重视此项工作,坚持做到零失误。招生工作,涉及每一位考生的前途命运,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教育公平性这一原则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规范操作。在招生工作上,我校着力做好三件事:一是认真学习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招生的文件,准确把握招生政策,召开校长办公会、行政会,制定招生方案;二是本着对初三学生及其家长负责的精神,在招生前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校报、高一招生在线、最新招生信息及其他新闻媒体,客观介绍办学情况、招生情况,让报考者做出正确选择;三是规范招生,阳光操作,让每一位报考者享有知情权,感受到招生的公开、公正、公平。
今年我校秋季高一设置28个班,其中特长班5个,英才班2个。严格控制班额。不招收借读生。具体情况请阅读《肥东一中2014年高一招生在线》《肥东一中2014年英才班招生简章》,二者在校园网上能查阅,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记者:近年来,贵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最近您主持的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顺利结题,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并入编《教育科研成果蓝皮书》。请您具体谈谈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
周校长: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谁都清楚,由于其成效难以显现,导致光喊口号,不见行动,也就是“光打雷不下雨”现象的产生。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点首先是文化积淀,也就是一点一滴地积累学校优秀的精神文化,然后加以承传,进而发扬光大,形成气候。这就要踏踏实实做好学校每一项工作,一步一步推动学校工作向前发展,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其次是对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及时总结。没有总结,何来文化积淀?何来文化立校?何来文化化人?我校已形成一个传统做法,那就是每一项涉及学校全局的工作,都要从学校层面加以总结。比如,一年一度的教学工作总结表彰,是对上一年度教学工作进行的总结;再如每年开学典礼,校领导都要对上一年度学校取得的办学成果进行通报,这也是一种总结方式。常言道:“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我化用其语,叫做:“没有总结,就没有校园文化。”做得好固然很重要,但不及时总结,做得再好,也只是循环往复的经验,不能上升到文化精神层面加以固化,形成传统,加以承传,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坚持去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校具有永恒意义的文化力量,少数人不这样,恐怕也很难了。因此,总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如果总结环节缺失,就会功亏一篑,何来成效?我认为做好总结,一要认真,那种蜻蜓点水式总结是敷衍塞责,只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慧眼识珠,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二要及时,总结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总结都要做到及时,否则就失去时效性,做事就怕拖,总结也是一样,稍一迟缓,好的东西也许就成为明日黄花;三要上升到理论高度,人们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同样,不站在理论高度,不把握新时期教育前沿理论,做总结也可能是盲目的,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固本培元。固本就是巩固学校的根基,这是办学的显性实力,即硬实力,如校园环境、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培元就是培养学校的元气,这是办学的隐性实力,即软实力,如精神力量、校风教风学风等。
在硬实力方面,我重点介绍本校如何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文化建设,根本在教师。我校把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这样的口号:“教师的成长,就是学校的发展。”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从五个方面入手,抓校本培训,将老师的观念向新课改方向转变;抓教科研工作,将教师的奋斗方向引领到教科研方向来;抓青年教师培养,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构建教师捆绑式共同成长体;抓学科建设,打造“全市领先、县内一流”的学科部,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抓榜样引领,树立不同层面的先进典型,让教师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校所有教职工的追求方向。近年来,我校教师在上级组织各类比赛和评比中,取得的成绩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如2013年,谢发茹老师荣获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崔孝斌老师荣获安徽省首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竞赛二等奖;5位老师荣获合肥市教学大赛一等奖;17位老师获肥东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35位教师被评为合肥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软实力方面,我重点谈谈学校风气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最终呈现在风气上,良好风气一旦形成,少数人就改变不了。一所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就必然衍生出良好的规矩、习惯。对规矩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规矩限制人的自由发展。我认为,规矩如同悬崖上的护栏,能保障人们攀登巅峰,避免在攀登的过程中越轨,坠入悬崖。遵守规矩,能促进人们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一旦形成,规矩的约束力仍在,可其限制力就不存在了,怎能限制人的自由发展?我校实施制度化管理,制定许多规矩,久而久之,规章制度等约束力就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比如,我校一直抓考风建设,每次全校性考试,都对监考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考纪教育,良好的考风带动良好学风形成。前不久,期中考试,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设置7个诚信考场,全程没有监考,取得好的效果,这是对我校考风建设成果最好的检验。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办学实践,二是理论研究。在实践方面,我校有三大亮点,一是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二是开展“团结、拼搏、奉献”的一中人精神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开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在理论方面,我校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认识到文化的精髓在于观念,文化的力量在于多数人的价值认同,文化的趋向在于良好风气的形成。最近,我校国家级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立项。
新闻推荐
上万枚粮票“讲述”粮食变迁记肥东“收藏家”唐永昆渴望建座粮票博物馆
民国时期的粮票 唐永昆讲述收藏粮票经历□本报记者 王晓峰/文 丁继圣 王泓翰/摄当你拿着钱走进超市买饮料买零食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在二十年前的几十年...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